第825页

“《一个人张灯结彩》是我期待最高的电影,但看完特别失望。我知道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生命啊,人生啊,孤独啊,但你至少要拍得好看啊!我真不想说这是年度烂片,但真的很烂啊!”

“烂片!不可救药的烂片!我期待一年多,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有,结果被呛了一头一脸的灰出来。我真的不明白张然在做什么,拍电影一定要装逼吗?看看人家李安的电影,有这么装逼吗?都是在美国上的学,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张然和李安之间差了十个张艺谋!”

“怎么讲呢,电影从构思上来说,比张然以前的电影都要深刻,就是前半段的节奏让人特别难受,尤其是张婧初那段戏太折磨人了,不过熬过这段就好了,电影越往后越精彩,有惊人的丰富性,真的太精彩了!”

“真的是超乎想象,整个故事扣人心弦,从头到尾我几乎都没有办法呼吸!人物!人性!大赞!演员演技很高!导演拍摄手法给力!期待下一部作品!”

作为一部试验性的电影,《一个人张灯结彩》有争议是正常的,没争议才不正常。不过任何一部商业上有企图的电影,观众争议太大,那就意味着电影票房很难取得特别好的成绩,即使是张然的电影也不例外。

第776章 两极分化

尽管观众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但《一个人张灯结彩》毕竟是一部万众期待的电影,从晚上6点正式上映到第二天凌晨1点的7个小时内,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就轰下了1651万的票房,这个成绩创造了张然电影首映日的新高。

如此迅猛的票房数据,亮瞎了无数人的眼睛,即使是王中垒也不得不感叹张然在国内的号召力是无敌的存在,除了周星池,简直没有哪个导演能跟他掰手腕。

不过在感叹张然号召力无敌的同时,媒体也都给出了自己对电影的评论,跟观众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媒体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喜欢的把电影吹上了天,不喜欢的把电影踩下了地。

“‘一个人张灯结彩’七个字带有强烈的隐喻,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一种永在,与生俱来,如蛆附骨。‘一个人’不仅仅是小于,而是在场的每个人。‘张灯结彩’则是超越孤独的渴望。像麦田守望者看护着青年人寻求靠近的冲动的老黄、三个青年人——小于、于心亮和钢渣都试图摆脱孤独寻求彼此慰藉,这种努力都将导致灾难性后果。张然在电影最后点起了一盏灯,想要欢乐抚平所有人内心的孤独,这是张然由一个偏商业的导演向电影大师迈出的一大步。至于观众能否体会到,那要看他们对于故事的投入有多深了。”——《北平日报》

“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有观众对电影忍无可忍而离场,《一个人张灯结彩》前面部分实在太沉闷,尤其是张婧初的部分,没有声音,没有音乐,连字幕都没有,对任何一个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张然太过自信,也太高估观众的承受能力。几个月前,张然说王小帅的电影自嗨严重,结果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自嗨比谁都严重,彻底丢掉了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东西——老老实实讲故事!”——《新晶报》

“《一个人张灯结彩》太不视觉盛宴、太不娱乐了,张然低估了抱着看警匪片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的容忍度。这是一部几乎彻头彻尾、跟中国电影现状死磕的严肃艺术电影。在此之前,张艺谋、陈凯歌都曾或多或少地挑战过观众的观影习惯,比如《英雄》,比如《无极》,但他们都没像张然这样极端和野心勃勃,完全置普通观众于不顾,张艺谋他们都失败了,而张然必将遭遇一场比《英雄》和《无极》更加惨烈的失败!”——《南方都市报》

“张然在《一个人张灯结彩》表达的最直接的情感主题,是孤独!光影流转间,它无处不在:在小于落寞的眼神里、老黄倦怠的表情里、钢渣阴冷的杀气里……也在萧瑟的风里、飘渺的云雾里、摇曳的灯笼里,甚至在整个宇宙中,都充盈着它的气息……我想张然也是孤独的,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他也作了妥协,他怕观众看不懂!”——《文汇报》

张然很少看影评,国内缺乏真正专业的影评人,也缺乏真正高质量的影评,不管是媒体的影评,还是所谓影评人的影评水准都不怎么样,所谓影评大多只能称为观后感。

这些所谓影评的基本都上都一种模式,把故事简单复述一遍,拉拉故事线索,分析下人物,然后对电影夸一番,或者批一番。不管对观众,还是对导演,这样的影评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张然看来,真正好的影评是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观众在观影中的种种疑惑,可以在影评人的优秀影评中找到答案,除了聊人性,聊主题,还应该聊电影语言,聊灯光和色彩,聊剪辑,聊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