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页

整个采访是戛纳有名的圆桌采访,八九个记者一拨,围着圆桌向采访对象提问。采访一般是按顺序,每人先提一个问题,然后大家再抢问。

第一批采访的九个记者屁股还没坐稳,一个美国女记者就抢先问道:“张先生,第一次到戛纳参赛,就拿下场刊最高分,感觉如何?”

张然作了个哭丧脸:“最大的感受就是,完了,金棕榈飞了!”记者都知道场刊高分难拿大奖的“魔咒”,顿时大笑起来。等大家笑过后,张然继续道:“很高兴这部电影反响不错,对我来说,观众的反应是最重要的,比任何奖项都更有价值。”

张然刚回答完,另一个美国女记者马上抛出了问题:“《烈日灼身》最后那20多分的主观长镜头非常惊人,而李雪建已经瘦得不成人形了,我都不忍心看,是怎么拍出来的?”

张然解释道:“这场戏我们设计了两种拍法,一种是主观长镜头,另一种是先爷和盲狗两个的主观镜头,镜头在他们两个间来回切换。这两种都拍了,最后我们选了长镜头。长镜头是把摄影机装在李雪建老师身上,由他来完成的。因为是3d摄影机,非常笨重,不是李老师最瘦的时候拍的,而是他体力比较好的时候拍的。即使如此,整个拍摄的过程也很困难,对表演、对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我们拍了七天,拍了十八遍。但最终效果很好,我很喜欢这个镜头。”

不等其他记者提问,第一个提问的女记者马上又问:“电影中有大量的主观镜头,临场感特别强,不过有影评人认为电影过于炫技,你怎么看?”

张然轻笑道:“我没有故意炫技,就像最后那个长镜头,其实我们拍了两种,之所以选长镜头,是因为这种拍法临场感更强,会更加震撼,不少为了炫。”

张然刚回答完,第二个提问的女记者马上又抛出了问题。她们终于惹恼了其他人,一位法国记者大声道:“两位女士,能否让我也问一个问题?”

两个女记者有些不好意思了,都闭上了嘴。

张然冲法国记者笑了笑,道:“你有什么问题?”

法国记者马上道:“导演,你的电影里总有很残酷的东西,这是你生活的视角,还是单纯的创作视角?”

张然的电影偏好孤独和悲剧,这和他的经历有关,但这些没法与外人说。他没有正面回答:“佛家有言,众生皆苦。叔本华说,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我电影中的主人公会遇到困境,甚至会很悲惨,但我不是为了渲染这些。”他顿了顿,眸子闪着淡淡的光芒:“在困境中奋起的精神和勇气才是我想要呈现的,那是人类的希望之光。正是这种精神把我们带到文明的今天,也会将我们带到更加文明的未来。”

第1036章 只求留名

在法国电影圈,戈达尔是神一般的存在。你去考法国的电影学院,要是说不喜欢戈达尔的电影,根本就不会被录取,会认为品味有问题。

这次戈达尔的电影《再见语言》在戛纳首映,自然受到媒体和影迷的强烈关注。在放映前一个小时,电影宫六个入口处的队伍都已经超过一百米,大多数人都怀着朝圣的心情来的。

戈达尔没有出席电影的首映礼,在跟张然见面后,他就回瑞士去了。电影的几位主要演员入场后,卢米埃尔厅的灯光逐渐昏暗下来,现场广播提示:“请大家戴好入场时领取的3d眼镜,《再见语言》是一部3d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