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不假思索:“《艺术家》!”
“……哈维运作的电影?”
“嗯……而且《艺术家》太符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了!”
这片子对平均年龄高达近七十岁的美国电影学院投票者来说,简直就是量身订做的礼物黑白、无声、模拟好莱坞经典时代明星的举手投足……
奥斯卡是保守的,高龄评委们总在怀念过去。
《艺术家》这个电影很容易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亲近感。同样,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我和太爷打江山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里呢”的自我满足心态。
《燃烧》估计不行……
揭露的东西太赤裸裸,而且过于艺术化,如果沈林是黑人,那就另当别论了,可他是黄种人,亚裔,而且还是中国人!
给《燃烧》颁大奖,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沈林也理解,除非跟《罗马》似的,奈飞砸了3500万美元公关……
人家除了对《罗马》信心十足,也希望打响奈飞电影的招牌——权威奖项认可!
这玩意就必要了……
《燃烧》整体收益都不一定有3500万美元!
沈林点头:“奥斯卡如果希望不大,那就把重点放在金球奖上面!”
丫现在无欲则刚——个美国的电影奖项,也没重要到需要他跪舔的程度,他又不是美国电影人……
公司之所以安排冲奖,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票房考虑,毕竟拿了奥斯卡真的会增加票房啊。
“金球奖问题不大……”梅根正要说话,大卫插嘴:“我们为《触不可及》举办了三场试映,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