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页

有了这样的千古绝唱,世人再作咏梅词都被视同嚼蜡,何况是来孤山咏梅,不怕遗笑千年你就来!

“杨大哥,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清娘寻隙小声询问。

“清娘,你心里难道不是这么认为的吗?”

清娘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清娘,有些话不用你说,因为,我一直驻在你心里。”

这话一下子又把少女感动得薄雾蒙蒙,杨大学士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邪恶了!

赏遍孤山梅,再游灵隐寺。身后跟随的红男绿女越来越多,云髻香影,莺声燕语,恍若阳春归来早。

杨逸突然有些理解苏东坡了,世人常传他一次邀得上千女妓出游,看来未必都是苏东坡邀来的,只怕更多的人是心慕苏东坡的大名,自发的跟随同游,希望一睹苏大学士的风采,才形成了上千人同游的盛大场面。

眼看从游之人越来越多,杨大学士念及家中十三娘绣花针上的功夫、已经超越东方不败,很快便决定撤退,来日方长嘛!

回到家,幸好家里的十三娘不是在玩绣花针,而是在摆弄秧盘,没办法,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抛秧的技术一经杨大学士提出,十三娘就被深深的触动,但抛秧技术别的都容易操作,唯独是秧盘的制作有些难度,后世的秧盘都是塑料制品,轻便实用,惠而不贵;

但眼下不可能弄出塑料制品,若是秧盘的制作成本过高,一定会制约这项技术的推广,试想,百姓种田一年收成若是还不够买秧盘,鬼才会去玩抛秧呢。

如何节约秧盘的成本,以便大力推广抛秧技术,这项伟大的研究自然就落在了杨家的女科学家苏晴同志身上。

十三娘最先的设想是在木板上钻洞,再漆上洞油以增加耐用性,这种方法百姓家自己就能制作,杨逸看了看她让工匠制作出来的秧盘,确实不错,完全可以投入使用。

但细算来这也不太合算,主要是年年损耗大量木头,对环境破坏太大了,杨大学士可是绿色环保人士。

“官人,那你说怎么办?”自己的方案被否定之后,杨家的科学女狂人语气略带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