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页

瓦子里的人高声谈论的,无不是杨学士收复河西的事,那些念报的人身边围满好几圈人,听到精彩处,发出一阵阵热烈的叫好声。

大宋言论上还是很自由的,市井间很早就出现了一种民间的小报。

起初编者一部分为进奏院官员,一部分为朝廷中的个别官吏和坊间书肆主人;

他们把朝廷邸报上没有发表或不准发表的“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奏章”,日出一纸或是印一份小册子,私下发卖。

这种做法因有泄密之嫌,朝廷开始时屡屡禁止,对编报人加以惩罚;

但由于大宋有不以言语及罪的国策,惩罚力度有限,不可能象某“康雍乾盛世”一样,说错一句话就砍你几万个脑袋。

因此这种小报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禁越多,朝廷也只能听之任之;

如今各个大城市之中的小报比比皆是,编辑、报探(记者)、刻印商、卖报人、读报人一应俱全,全依靠这种小报为生,赫然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

精明的商人看到这种小报在信息传播中的巨大作用,于时会花钱在小报上给自家的商品打些广告;

有的甚至也编一份小报来宣传自家的商品,可以说小报早已经融为大宋市井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河西的战事,自然是这些小报争相报道的内容,每日的“头条”必定和河西战事有关;

为了增加销量,这些小报把河西战事吹得神乎其神,而率军征伐河西的杨学士,更是被小报吹成了霍骠骑再世,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有一份叫“四时斋报”的小报,甚至大力挖掘出杨逸的成长经历,并细细分析了他的心路历程;同时对杨学士是霍骠骑再世的传言,这家‘四时斋报’更是提供了独家的论据,论据如下:

霍去病,男,为平阳公主府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霍仲孺不敢承认自己跟平阳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这个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

杨逸,男,本名李逸,仁和县丞李乐然与外室杨氏所生,因外室杨氏出身低下,不为李家承认,儿子也无法认祖归宗,同样只能成为一个私生子……

经‘四时斋报’这么一罗列,人们赫然发现,杨学士与霍骠骑同样是私生子出身,同样有着一段辛酸的童年经历,同样少年成名,同样能征善战,同样……

好了!证据如此确凿,你们说,杨学士不是霍骠骑转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