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只所以现在统治稳定,是因为流民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加上财政还能应付,每年的赈济比较有效,加上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地从运河而来,就如一根充满生机的大血管般,维持着大明的生机。而为了维持这根生机,大明沿运河两岸,特别是在京城和通州设置了许多仓廒粮仓,统称京通二仓,每年储存漕粮400万石。
公元1590年7月15日。近午。
黄来福和顾云娘等人,到了北京城外的会同馆,这是当时设在京师的全国驿站总枢纽。到了这里,意味着北京城,已经到了。
第42章 马久英公公
“不愧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这北京城就是繁华。”
饶是黄来福来自后世,见多识广,也不由被北京城的繁华所震惊。此时的北京乃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有人口过百万,这时的欧洲,就算到了17世纪中叶,英国也不过才有人口40万人,超过巴黎(35万人)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不过这些城市和北京一比,显然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地下。
“市肆贸迁,皆四远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
此时的黄来福,正带着顾云娘等人在皇城边上的棋盘街上散步,这棋盘街就和后世大城市的步行街差不多,又紧靠着兵部,吏部,户部,礼部等大明重要政府衙门,想不热闹都不行。街上幺喝声,唱喏声,买卖声,可说是嘈嘈杂杂。
黄来福到北京后,第一时间就将军职文凭稽考公文缴入了兵部的武选清吏司,不过要等兵部的大人们勘合完毕,并拨冗相见,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事。
因此这些天中,黄来福倒是放开了,不是带顾云娘出来逛街,就是泡到茶肆里面。北京城的市民阶层庞大,反应在一个地方,就是城内的茶肆戏楼极多。在茶肆里听传奇和说书,戏楼里看戏曲,让黄来福真是不亦乐乎,身心放松地享受起帝都的一些生活来。
虽然前些天在太原有过初步的抗压力,到北京城内也过了几天了,但此时走到这个天下间最繁华的街道上,还是让顾云娘有些紧张,紧紧地跟在神情悠闲,拿着一把折扇装风度的黄来福身旁,一边将眼睛朝两边拼命看去,总觉得怎么都看不够,什么都想买,什么都放不下。
而江大忠和杨小驴几人,此时也象个小姑娘似的,亦步亦趋地紧跟在黄来福的身后,一边有些拘谨地东张西望。
“来福哥哥,你看这绸绢可好?”
“来福哥哥,你看这瓷器怎么样?”
“来福哥哥,你看这首饰好看吗……”
“哇,那几个是红毛夷吗?长得真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