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好了蛋液之后,她便要准备开烤了。

若是在现代,有烤箱的情况下,掌控火候和温度十分简单,二十分钟就能完美出炉,但古代自然是没有这样的条件。

索性的是这厨房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挨着窗户的部分,用土修葺了一座小型明炉,类似一个迷你的窑。

意欢看了看里面,下面可以生火,而上面开了一个小口,用以保持空气流通,当炉温达到相当高时就熄灭炉火,拨起烘干的灰烬,把这可颂牛角包放到炉底,利用炉子里的余热来烘烤。

不过这温度就很难掌控了,意欢只能先拿几个牛角包进去试试。

第一次生了火,她看到火势较大,便立即用长筷子将牛角包放了进去,可不到一炷香的时间,牛角包就变黑了,外面糊,里面没熟,意欢看了看,大失所望。

然而她不气馁,再次燃了一炉火,这一次,她等到火势相对稳定之时,才将牛角包放了进去,一炷香的功夫后,就将火灭了,将这炉子封了起来。

这样的烤法和现代的烤箱比起来,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你根本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

意欢纵然再有经验,却也有些忐忑,若是一直掌握不好火候,一夜的心血就白费了!

然而一盏茶的功夫过后,她便打开炉子一看——

咦!居然开始发黄变焦了!

意欢兴冲冲地夹了一个牛角包出来,看起来已经有八分像可颂牛角包,她掰下一块,尝了尝,里面是绵软,可外面却没有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