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页

年末冬天来了,北方必然会有大雪,各地运输往陕西的粮食,运输成本更增加,速度会减慢。

这事关乎陕西一省百姓的口粮,得稳一下。

如何稳?

明末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粮荒?

当然不是,东南各省,两湖、两广、四川等地的粮食产量都非常高。

现在施凤来听从崇祯的策略就是从各地采购粮食,采购价格是控制在每石2两。

大明各地的粮价不尽相同,京师的粮价差不多08两每石,江南一带因为物产丰富可以压倒06两每石。

两湖一带也因为物产比较丰富,粮价基本在08石左右,河南因为被福王侵吞了不少地,粮食供给比较紧张,所以会高到12两每石。

总体来说,只要不发生战争,大明平均粮价在1两每石。

那么施凤来找南边采购粮食给出的价格是多少?

2两!

这也是崇祯鼓励的,因为是特殊时候,必须出高价,民间的商人才愿意主动卖粮食。

朝廷中有人说朝廷应该下命令规定那边的那些商人必须原价卖给陕西,这是关乎无数百姓身家性命的。

崇祯却力排众议,就2两一石,甚至他还给施凤来了一个底线,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到3两一石。

为什么会这么做?

假设朝廷下一道命令给南边那些商人:你们必须原价卖到陕西。

荆州城内可能有三个粮商觉得陕西遭受灾难,需要粮食,于是将粮食按照原价卖给了前来收粮的官员,收粮食的官员一共买了一万石。

如果施凤来直接以2两一石的钱购买,会出现什么局面?

江陵府荆州城的粮价是08两每石,如果朝廷以2两每石来买,每一石可以多赚12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