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用至何处?”
“这个,学生不才。”
不知道也是正常,毕竟中国古代没有专门开这些学科,第一届高考的学生,能报名参加的也就三百多人。
可能有些人是凭着爱好,有些人是在科举上受挫,转而考新学,想考新学来谋求一官半职。
毕竟古代的估计有限,要说这些人聪明肯定是聪明,可未必就接受了许多知识量,眼界不打开,当然不会往深层次的去思考。
“朕开农学,是因为农业关乎老百姓的生计,民以食为天,农学关乎天下兴亡,诸位能够考入北京大学的农学院的,将来都是大明的栋梁,老百姓能否吃饱饭,还要看你们。”
农学院的学生一听,顿时一种成就感和使命感都生出来了。
丫的在传统的知识界,天下兴亡那是儒学读书人的事,他们这些没有功名的,根本沾不上边。
可现在当今的皇帝亲口对他们说,天下兴亡与农学有关。
这一下子就把农学的地位提拔到空前的高度了。
一边的红娘子也内心震撼,没想到当今天子真的如此重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不仅仅在税政上推陈出新,竟然还把种田都专门设立了一个学科,广招天下人才,来潜心研究。
第282章 壮哉我大明少年,与国无疆
凝聚力分两种。
一种是有形的凝聚力,通过制度来将无序变得有序,从而爆发出凝聚的力量,例如军队的军规。
一种是无形的凝聚力,即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信念。
不同的文化土壤生长的信念当然是不一样的。
例如西方,在文艺复兴后,进入商业社会,崇拜的是个人主义,而且随之衍化成了绝对个人主义,美其名曰民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