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还精晓农学,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军事方面,徐光启撰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各种条令和法典。
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
这是一个相对全能的科学人才。
在张凡穿越的这个世界,徐光启一手组建了格物科学院。
张凡提出的《物理学》、《化学》、《力学》等等,徐光启是编写者之一。
徐光启还制定了当今大明科学人才制度,他还为大明培养了诸多科学人才。
他一生,沉默寡言,多做实事,不似那些官员那般高调。
他也极少参与到朝堂权力斗争。
现在大明民间普及的《农政全书》就是他写的。
没有他,张凡的新农政,可能真的不会那么顺利。
“陛……陛下……”
皇帝走过去,坐在床边,握住他如同老树枝一样的手,目光有些湿润:“朕在这里。”
“陛下,老臣……时日无多了,科学院……科学院托付给……给宋应星……给宋应星……”
徐光启躺在那里,浑浊的双眼,老泪纵横。
“陛下……老臣能遇到陛下……这样的圣明……君主,不枉此生……若有来世,还……”
话没有说完,徐光启再也说不出来了。
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徐光启病逝。
这比起正统历史上,崇祯六年就病逝的徐光启,要多活了十年。
但是,崇祯依然陷入了悲痛中。
他切身感受到了新政元老遗失之痛。
在徐光启出殡的那一天,北京城的路边站满了送行的人,人们泣不成声,目送着他的离开。
为徐光启抬棺的是科学院的那些人,宋应星从长安赶回来,参加了他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