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地方上一把手和二把手一般都存在着明争暗斗,这是一种权力争夺的必然,就晏知行与韦灵运而论,若真斗起来,就算晏知行身后有个宰相的老爹,也未必斗得过韦灵运。现在韦灵运可以说是自己扶起来的,无形中给了晏知行极大的方便。
既然晏知行成了润州通判,许清此时觉得有必要把一些东西点明,他放下手上的线装书,接着说道:“至今地方上大多数人还认为,龙门船厂是当初我为了应对很行挤兑,而临时起意组建起来的,其实不然,我与陛下对海外商贸早已以深谈过,陛下对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举措也深表赞同,龙门船厂就是这一举措的支撑点,关系重大,所以大哥别看朝廷只在船厂里派了个监管支度的吏员。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晏知行听了一怔,慎重的说道:“多谢子澄提醒,这一点来时父亲大人还真没有提到。”
许清听了笑笑,晏殊没有提到也正常,现在朝中军改及抑侥幸、精贡举等大政正搞得轰轰烈烈,当初许清论及海上丝绸之路时,所知的人本就不多,现在怕是很多人都遗忘了龙门船厂的存在,这样也好,反而让龙门船厂少受些阻挠,毕竟海上贸易是以商人为主,若朝堂上过多势力渗透了进来,并不利于它的发展壮大,目前大宋在商税上已经很健全,将来只须对市舶司作一些调整就行了。
“大哥若想出政绩,除了农桑不可忽视外,可在商业上着手,我大宋本就不抑商,而润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滨临长江,荆襄一带的货物可顺江而下,背靠太湖一带鱼米之乡,这一带物产之丰富无须赘述,而大运河纵穿而过,与扬州连成襟带,京畿地区的商品也可沿着运河南下,直达润州,明天龙门船厂的海船就要正式下水,而目前大宋同时可供几十艘,甚至上百艘这种大海船停靠的码头基本没有,所以大哥只须针对海外商贸这一策略,提前筑巢引凤,在润州建起供海船停靠的码头来,并配套好相应的码头仓库,加强廉政管理,再有龙门船厂这个优势在,将来润州不难成为海贸商品的集散地。真到那时,光一个码头的收入,估计就比现在润州的全部的税收还多,还能带动润州一地的快速繁荣。”
晏知行一阵阵的发怔,早已被他描绘的这幅蓝图震撼住了,眼中光芒大盛,若真如许清描绘的那样,水光是政绩的问题,还有可能流芳百后世,晏知行有些激动地想了想,却为难是说道:“子澄的法子固然是好,可是建这么大的码头及配套的仓库,没有朝廷的拨款,润州根本没法独立完成。”
许清对晏知行真有些恨铁不成钢了,但谁让他是自己的大舅子呢?
“大哥,我建龙门船厂前后共筹集了近两百万贯,这其中没有一文是朝廷的银行子,为官本分是好事,但做事之时你不能只盯着那可怜的府库,那样什么事你也做不成,你可以找那些大商家筹资啊,码头一开建,港口附近的地价一定迅速飙升,这些地价以及将来码头仓库的租借费,船舶靠港的停靠费,优先装船、卸货权等等,都可以作为你从商家那里集资的筹码。这样好了,你把建码头的策略提出来上报朝廷,让廷朝同意在润州加设一个市舶司,我再跟那些商家打声招呼,至于朝廷那边,你也大可放心,我当初与陛下兴建龙门船厂,本身就是为了发展海外商贸的,回京之后,我再把你的策略跟陛下分析一下就行,让朝廷尽量在政策上给润州一些扶持。”
初一见面,许清就送来这样的大礼,晏知行起身郑重的躬身作礼,唬得许清赶紧跳起来避让回礼。
第232章 夜语
许清和晏知行谈完了正事,正在闲聊,晏楠在门外轻唤道:“哥哥,吃饭了!”
晏知行望着许清一笑,晏楠一路随他南下,他这个做哥哥的,还没吃过一回晏楠做的菜呢,即使在家中,自己的父亲也只是偶尔得尝一回;今日许清一来,方才从里院过来时,却见晏楠亲自跑下厨去了,真个是女生向外?
推开书房门,外面已经是黄昏时分,红红的夕阳,正挂在西墙边的疏桐上,倒象是一幅生动的油画,过道的廊柱上,大概是晏知行那八岁的幼子,挂上去一串铃铛,晚风轻佛而过,传来细碎的叮铃声。
晏楠换了一身紫花襦裙,静静在站门边,夕阳正照在她的香腮上,如三月的桃晕,轻抿小嘴时,两腮上便浮现出小小的梨窝。晏知行笑着来回看两人一眼,拱手相请道:“子澄,妹妹难得下厨一回,今天我倒是贴子澄得享一回口福了,子澄,请!”
许清方才只是随意一句戏言,没想到晏楠真跑去下厨去了,他含笑对晏楠点点头,随着晏知行来到厅中,由于都是自家人,晏楠的大嫂崔氏也没有回避,带着儿子晏宁一同在坐。晏宁看上去比较内向,没有晏几道那样活泼灵动,每次见许清,都象个小大人似的施礼问安,许清来时没能为他准备什么礼物,甚觉过意不去。
这次晏楠不但亲自下厨,而且还做了一大桌的菜,香气扑人,然而直到席罢,许清也没夸一句,细看去时,可以发现晏楠一顿饭吃得有些心不在焉。晏知行也没有晏思飞那么健谈,席间气氛谈不上太热烈,饭后晏知行挺有意思,借口要带儿子去书房读书,便把许清扔给了晏楠,连侍候的丫头都识趣的退了出去,于是厅里剩下两人大眼瞪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