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焉能不知,可是陛下如今身染沉疴,心智怕是都受了影响,这样的情形之下,发下了这样荒唐的圣意,内阁那些软骨头倒也罢了,可是你于廷益何以也遵从这样的圣旨?今日以来,京中百姓可是怨声载道,老夫不相信你不清楚,这样下去,会对京师造成多大的影响。”老王直抚着长须,双目烔然地直视那于谦沉声而言。
“于某焉能不知,可是……于某却不能不这么做。”于谦缓缓地站直了身躯,脸上露出了几许难言的苦涩笑意。“想来老尚书也该知晓,上皇陛下至平定草原以来,却未有遣散各镇精锐收兵回营,反而拥兵于我大明京师之北疆,这是何道理?”
老王直抚着长须,双眉一挑。“上皇陛下率我大明王师,平定草原,以谓前所未有之功绩也,而草原之大,诸部之间,必有许多纠葛,上皇陛下不可能尽屠草原,自然要既镇,又抚,自然,边镇诸军自然要作为震慑之力,以防诸部再起异意,起无妄之争端。”
听到了王直面不红心不跳的在这满嘴跑火车,于谦不禁脸上露出了一丝显得有些无奈的笑意:“老尚书,于某也是明白人,您又何必再跟于某绕弯子呢?”
第二百九十二章 心知而肚明(下)
“绕什么弯子?”老王直白眉一挑。“莫非廷益以为,像老夫这把老骨头,还想要去为自家的荣华富贵打算不成?”
“老尚书自然不会,可是如今,上皇陛下盘桓于京师之北,久久不去,谁能知晓上皇陛下意欲何为?”于谦朝着老王直歉意地一笑,但是话里却寸步不让。
老王直看着那于谦,声音陡然一沉:“老夫只知道,上皇陛下这两年以来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皆是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非为私利。更不会为了某些叵测的居心,而做出丧心病狂的事情来。莫非廷益不信?”
“老尚书啊,于某忠于的是大明,陛下虽然行止有差,可他终究还是我大明的皇帝,除了在对待上皇之事上,多有偏颇,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是上皇陛下,昔日不也宠信宦官,使得朝纲败坏,朝中奸人无数,致我大明弊端丛生。”面对着老王直,于谦不甘示弱地辩驳道。
“是啊,昔日,我大明因上皇陛下之过,致有宦官专权,以至祸端,使得我大明背上了土木堡之耻,更有京师被围之辱,这一切,都是上皇陛下的过失所造成的。”老王直听得此言,不禁点了点头,认同地道。
“可是廷益,你莫要忘记了,陛下虽然怠于朝政,专宠于宦官,偏听偏信。可是却未有失德之举,一切,都是那王振在陛下跟前巧言吝舌,欺骗蒙蔽所致。”
“陛下自幼居于深宫,未识艰险,不明百姓之疾苦。可是陛下待臣下亲和,仁孝之名,天下皆知,哪怕是当今天子,上皇陛下亦待之亲厚,常以厚物赐之,待太妃亦甚恭敬……”
“而观今陛下行止,政事之上,亦无建树,宠信宦官之举,比之上皇,犹甚过之,而且,以倡优而充后宫,大失皇家颜面。”
“更何况,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为太子,居然以阿堵之物贿赂百官,更有欲加害亲侄之举……如此种种,与上皇陛下两相比照,廷益你自己扪心自问,上皇与当今,谁更适合当我大明的天子?谁更合适治理大明的江山社稷?”
老王直的话语,在于谦的耳边回荡,让他一时之间,无言可辩,良久方自固执地道:“上皇陛下,以血诏喻下,传位于当今天子,如今,当今天子才是我大明之正统。虽然天子有过,然则我等既为臣下,当苦谏之,使天子兼明,以正视听,以明政事,方为臣下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