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心,公司会尽最大的努力为学校提供最好的保障,两个月,不一个月,一个月以后,就可以在学校上课。从今以后公司会有专项的经费保障教育开支,当然教师的待遇也将是最好的。”司马保证到,至少这这些是司马目前唯一能许诺出来的,只是希望这样能够有力于教育的发展。
“你所说当真?绝不反悔?”听到司马的话后,宋培云怀疑地问道,显然这会宋培云对司马的话有些怀疑,虽说西北公司可能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企业之一。但是毕竟建立一家容纳数千人以上的学校,这么一批开支对于西北公司而言,并不算一笔小的开支,司马竟然这么一口答应下来,显然出乎了宋培云的意料。
办小学不比办中学、技术学堂,办小学除了能在带来一些好的声誉之外,可不像技术学堂那样能给工厂带来熟练的技工。
第121章 教育(下)
“当然,我所说的办学校,不是办一般的那种私立收费学校,目前公司还不需要依靠办学来谋利,既然要办学校,就要办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这是一个前提。”司马考虑了一下说道,显然这个时候政府不是太可能将县级义务教育的模范小学建到西北公司来。
如果想让西北公司的职工子弟以及附近的居民享受义务教育,恐怕只有公司自己办立义务教育学校。当然办立这样的义务教育学校所需的经费也只能依靠公司贴补,想申请北方政府的补贴显然不甚现实,这个时候连中央控制的华北几省的县级以上的模范小学的经费都很难保障,更何况自己这里。
“你的意思是公司出钱贴补学校,对学生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听到司马的话后,宋培云有些失神地问道,原本宋培云期望司马投资办立的学校,不过是公司出钱创建学校,像口内的私立学校那样。
学校运营除依靠公司捐款之外,还有就是学生交纳学费来维持学校运行。显然没有料到司马所想的竟然是免除学费的义务教育。要知道现在国内的义务教育,不过仅只是在一部分城市之中,建立的一所模范小学,依靠政府的补贴实行的并不算普及的义务教育罢了。
实际上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拟议和提出,起源于20世纪张之洞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无论是学制还是方法都是从外国、特别是从日本模仿过来的。既是学制制定者的一厢情愿与一腔热情。也是晚清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实行所谓“新政”的敷衍塞责与无可奈何,更重要的是当年晚清政府财力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全国义务教育的财政负担。
民国成立后,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同样和晚清政府一样,现在的北方政府受限于国力、财力,也仅只能在每地创建一所或数所公立小学,对城市内的少数人实施免费的初小义务教育。国内此时教育,大都仍然依赖国内士绅办理,这些私立学校受限于创办者的资本。显然不可能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
“是的,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公司现在的财力完全可以承担为公司职工子弟,以及附近的居民子女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这是公司现在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司马如是说道,一直以来在司马的眼中,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虽然在后世很少有企业愿意承担这部分责任,可是现在。既然自己和公司有这个能力,那就应该承担起来。
“司马先生,如果西北公司真的这么做的话,实在是在做一件受益几代人的善事……”宋培云听司马这么说,站起身来有些激动地说道,可话没有说完就被司马给打断了。
“培云,我之所以决定办,不是要把办这个学校当成是在做善事,办这个学校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公司。十多年后,接受到教育的公司子弟,最终将成为公司所有财富的一部分。未来他们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远非今天公司支付的学费所能相比。”做善事?当然不是。办学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和做善事并无关系,更何况公司未来可以直接从这些学生身上受益。对双方来说都是双赢,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培云,除了小学之外,我们还可以办中学,将来还要办大学,当然我们还要建技术学校,现在口外没有一所高等学校,更没有一所技术学校,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全部建起来,尤其是技术学校,可以向公司提供现在公司所需要技术人员。还有高等学校、大学,这些学校可以为公司提供未来的,所需要工科专才,还有其它各类人才。这不是在公司在花钱办学校,而是公司在办一个人才的储备中心……”
半闭着眼睛的司马越说越觉得的激动,自己以后要办大型综合工业区,不是面临人才不足的局面吗?那为什么自己不能够自己建立学校培养,也许现在不能一下子找到一千名、甚至于几千个专业技术人员,可是找到十几名、几十名就找不到吗?那么就找他们过来当老师,那么几年之后自己不就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了,为什么之前就没有想到这个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