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点自有其道理,但从根本上说,日本的经济奇迹,是日本人重视教育、豁出血本拼出来的。日本中小学“供餐制度”的始末,便是一个极好的佐证。美国著名学者赖肖尔在《当代日本人》中就一再强调:“现代日本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日本人的教育制度。”

可是在这里历史和现在。却和国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共和时期的国内受限于国力不能实现教育强国之梦。只能尽可能的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建全教育制造以及普及教育。哪怕就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时。也未曾克扣过教育经费,反而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而在后世却因为人们的普遍不重视。

后来大家重视了,可是却走了一个岔路,认为办好教育就是办好大学,而办好大学就是建好大楼也,这种思绪甚至于在后世都成为一种主流。于是兴国上下都在那大兴土木,兴建富丽堂皇的大学,以著显政绩,以著显对教育之重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走了弯路,可是又有什么呢?建一千所小学,恐怕没有建一所大学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像我们过去招工一样,把现在已经开到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江苏这几省的招工办利用起来,然后再在大中城市多开几个办事处,一来可以推销公司生产的机械设备,二来可以招揽当地的小学或中学毕业的学生过来上技校,当然还可以举办大学的入学考试。”

自从两日前和宋培云深谈之后,再接过宋培云的拿的办学计划,司马就觉得这个宋培云未免有些太过于小家子气,所想仅只是办一所小学教育一下公司的职工子弟,给公司的职工子弟一个上学的地方罢了。显然这么小家子气的、非常保守的办学计划,在司马这里根本不可能被通过,既然要办,就要办最好的、最大的,这也许是后世国人好大喜功的一种通病,在司马身上当然也少不了这种毛病,像现在办学上就是一个体现。

“一所包括中小学在内的综合学校,一所可容纳千以上的技术学校,一所综合高等大学。按照这份计模的三所学校,公司至少需要出资三百万元,而且和现行的私立学校不同。这三所学校实行的是全免两补,以后教师薪金、学生书本费、餐食费也大都依靠公司补助,这同样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支,我个人不反对办学校,但是如此办学,即不符合经济原则,恐怕也有些本末倒置之闲了,不知道你在制定如此‘伟大’的办学计划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看完了司马的办学的计划书,再听过司马的讲述。穆藕初合上计划书,直截了当地说道,如此不符合公司利益的事,说实话,穆藕初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当然会开口反对。

“湘玥(穆藕初字),虽说这笔开支异常庞大,但是作为个人我想我还出得起,办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更何况,想来湘玥现在也了解。虽说我一直是想将公司办成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整个亚洲最大的工业托拉斯。可是如果我们在建这样的托拉斯企业,就需要有大量的、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以及技术专家,而受限于公司所处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国内技术人员以前专家严重不足。如果我们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去办学校,以补充技术人员的不足,可是偏偏我们公司地处在口外,这地方连识字的都没多,更何况是能上得了大学的中学生,想要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要从口内招揽学员。而免学费、包食宿一是吸引这些学生来这个求学的办法,二来是为了扩大招生面,要知道口内很多人并没有钱上大学,可是却不见得这些人的水平就比别人的差。还犹如果他们愿意接受公司提供学费、生活费,那么未来他们毕业后就需要为公司服务多年,这样做我们一来解决了学校的生源,二来我们公司未来所需的技术人员就得到了保障。这对于我们公司的发展来说,将会大有助益。”

司马冷静的向穆藕初解释道,哪怕就是在后世。如果有私人办免学费、书本费以及补贴学生费的两免一补的学校,恐怕也很难得到其他人的理解。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好事。

“这些好处我当然明白。在计划书里列写的很是详细,可是这么一笔庞大的开支。显然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以后每年公司都需要负担数十万元的经费,而且以后学校名声日响后,来求学的学生更多,中国什么时候都不乏寒门求学之士,只怕到时公司很难负担,这么一笔只会越来越庞大的教育开支。”虽然穆藕初明知办学对公司的好处,但是像司马办学的这种办法,显然不符合穆藕初心中的经济至上地基准线,穆藕初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反对意见。

“湘玥,我知道你是为了公司着想,也是为了我着想,你所设想的情况也是未来一定会出现地,这也是我个人考虑不周,这样我们可以给来求学的学生两种选择,一是接受公司提供的两免一补,但是毕业后需要为公司服务一定期限,二是接受以公司或以银行名义提供的助学救济金,由学生毕业工作后归还,如果这样,湘玥你觉得如何。”

听到穆藕初的话后,司马也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于是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有必要直用助学救济金帮助一部分学生。

“助学救济金?学生工作后归还?可是我们拿什么保证这些学生一定会归还上学期间所欠学费、生活费,没的抵押他们会自愿偿还吗?难道只是靠一厢情愿的保证?更何况会有那个银行愿意提供这种贷款,不要说让维新的金城银行提供,恐怕就是维新愿意,董事会中,除你之外的其它董事也不会同意。”

凡事都有最坏角度考虑的穆藕初,显然有些不认同司马说的这种助学救济金的方式,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担心那些没有抵押的学生是否会自愿偿还。

“湘玥,既然如此,愿意和公司签定合同的学生,由公司提供两免一补,不愿意签合同的,由我个人出资提供助学救济金,这样公司不会吃亏,我个人也不缺那些钱,其它的不要再说了,无论你怎么说我都不会改变主意的,我们错过了太多,再也错不起了。”

司马考虑了一下说道,司马知道哪怕就是在后世,银行也面临着助学贷款难以追讨的局面,更何况是在这个时代,如果那些学员毕业后不愿意归还学费,恐怕司马也没有任何办法追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