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洪山余脉,山腰上的掩护所内,数十名穿便服的人焦急看着钟表,掩护所内不时响起电话声,随着话务员汇报,掩护所内的军士便在地图上将飞机标识向前推动,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和文职技术人员截然不同,趴在观察孔用望远镜观察“日本村”的空军军官们,脸上却洋溢着笑容,每一次试验所收集到的数据都将进一步提高空军的战斗力,尤其是郑培林,作为空军司令的他特意抽出时间,来到试验场准备见证这一次,亦是最后一次“测试平台”试验。
“长官,机群还有32分钟即到达目标上空!”掩护所内传来一名无线电员的报告声。而此时一名空军技术员,则在试验报告上写下“共和12年1月21日,火龙王e型,第三十五实验区试验。”
早在共和六年,西北空军便装备了以凝固汽油为填料的炸弹,既在对俄战争中被广泛使用的“火龙王a型”,橡胶未同时添加粉状铝和四氧化三铁作为混合填充物的燃烧弹尽管表现出色,但共和七年,空军用于制造燃烧弹的原料,橡胶供应就曾发生问题。出于担心东南亚天然橡胶供应问题,二机集团化学小组以及西化的另一个小组开始研制使用橡胶替代物作填充剂的燃烧弹。
两个小组都成功研发出橡胶取代物,其主要成分为环酸、棕酸,汽油,混合在一起,就能产生一种类似凡士林状、黄色、有粘性的糊状物,这种糊状物会粘到物体上慢慢燃烧起来,这是一种理想的燃烧弹。这种凝成胶状汽油能够粘到任何物体表面,如房顶、墙壁、人,而且一旦燃烧便无法熄灭。它不溶于水,如果人手背上不慎落上一小滴,那你只能等着它自己烧完。如果你想将火拍灭,结果将导致手指连同整个手都被烧焦。
随后空军进而研制了b、c、d、e四种不同型号新型燃烧弹,前三者结构和成分区别决定了不同的使用方式。由于b、c型重量比较大,具有足够穿透能力,适合攻击大型建筑物,而d型则适合攻击轻型建筑。
d型燃烧弹一般采用集束方式投掷,用金属带固定在一起,投掷一定高度后保险装置打开,释放开来,散布面积比较大,穿透目标落到地面后,引信启动使铝和氧化铁点燃,其热量会使填充物燃烧,温度可达1300摄氏度以上,由于燃烧的特性,即使专门灭火队一时也很难扑灭。
不过,在此基础上空军仍然要求研制发展了更具破坏力的燃烧弹。要求并不简单:不能使用任何稀有金属材料,要比较小,既便是d型空军尚不觉得满意,小尺寸可以增加炸弹数目而大大增加火焰的散布面积和灭火困难,但又要求具有足够的重量以便能穿透房顶才燃烧。外壳要求薄且轻,但要具备足够的强度以免穿过房顶时过早破裂影响燃烧效果。
直到共和十一年一月中旬,e型弹终于被制造出来,重3公斤,直径76毫米,长51厘米,没有一般炸弹所具有的尾翼,倒更像一个拉长的罐头。和d型一样,也是采用集束方式投掷,到一定高度后分别释放。区别是e型采用一根约76厘米长的布条来控制下落中的稳性和速度。
在穿过房顶大约3~5秒,内置的延迟引信启动,引爆内置tnt药块,将易燃的填充物引燃,而tnt爆炸可以将燃烧填充物喷射出30米远,如果遇到可燃结构就能够造成强烈而持久的火焰。这个小东西看似简单,却是众多技术人员努力近两年的结果,在随后几个月中,通过对比试验,e型燃烧弹分别在四个试验场进行的试验非常顺利,所有一切都证明“科学技术就是战斗力”,这句话诚不欺人。
隐隐听到空中传来轰炸机轰鸣,一直坐在沙发上的郑培林猛地跳起来,快步走到观察孔处趴在望远镜后,尽管早已通过照片了解了另外四个试验场上令人鼓舞的试验结果,但亲眼目睹还是第一次。
编队长机王立鹏远远看到目标出现在自己视线内,立即向身旁的教官作出汇报。同时眼光朝机舱一撇,空中只能看到密集的轰炸机群,从另外四个基地起飞的四个轰炸机联队在一小时前与自己汇成一个大编队。
五个轰炸机联队采用由轰炸机战术部门制定的密集“盒形”编队,这一编队战术是根据h-17型轰炸机强大武备系统而特别制定,可以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自卫武器,一旦有一架敌机试图攻击轰炸编队,既可同时遭受许多炮手的射击。
“长官!即将到达目标上空。”
“知道了,一切按计划进行。”柴世荣显得很轻松,作为教官并不愿意过多干涉飞行,当然前提是没出问题。在即将接近目标时,尽可能平缓呼吸的瞄准手开始将地面目标套入“神眼”轰炸瞄准器内开始修正投弹参数。
“神眼”投弹瞄准器被空军视为最高机密,规定只能在起飞前安装在飞机上,并且必须要被帆布包覆,着陆后必须立即拆除,拆装过程必须要在武装卫兵监督下进行,而轰炸机机组人员必须宣誓以生命来守护瞄准器的机密,在飞机迫降被俘前先破坏“神眼”瞄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