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想卷入欧洲战争,而不是与中国的战争。总统之所以一再逼迫中国人,是逼迫中国人站队。一个毫无信义,拥有庞大战争潜力的国家对谁都是定时炸弹。一旦美国卷入战争,战局对美、英稍有不利,以中国的投机心理,不从太平向美国发起进攻,就不是中国。何况中国还把自由亚洲天天挂在嘴边。
“总统决定了?”萨姆纳·韦尔斯的回答让赫尔意识到自己问了一句废话,既然总统已经和丘吉尔达成协议,显然下定决心要使出杀手锏迫使中国做出实质性让步。
“韦尔斯,一旦中国人拒绝最后通牒,我们就必须和一个拥有五亿五千万人的国家打仗,加上侨民,中国人口超过六亿,而且中国的工业力量不逊于美国。”
萨姆纳·韦尔斯耸耸肩膀,“至少我们掌握石油,不是吗?而且我们清楚,在太平洋上,中国和美国,想击败对方都异常困难。我们赌的就是,中国人会妥协,接受和平建议,同时做出最终表态。假如是日本,问题会很容易解决,但中国,在我们卷入战争之前,必须要确定中国的态度是明朗的。”
“亨利有什么看法?”想起跟随总统参加会谈的亨利,赫尔连忙询问。难道亨利也赞同对中国宣战?亨利可是亚洲问题专家。
“他不赞同,但无能为力。总统下定决心,任何人不可能说服。知道亨利最后说什么吗?只说了一句:总统先生,现在有必要起草一份停战条约。对未来他很悲观,他坚信中国人绝不会接受最后通牒,而且会向美国宣战。”
“谁能乐观呢?如果中国人拒绝,美国将有三分之一青年人死在战场上。但众所周知,中国人是利用中立,等待彻底击败美国的时机,到那时一切都晚了,所以只能如此。”赫尔油然而生一种无力感。尽管赞同美国卷入战争,但从未想过同中国作战。中国太大,人口众多,而且远隔重洋,如果中美爆发战争,胜利的希望非常渺茫。
德国、日本、苏联、意大利,敢向美国宣战吗?至少目前还没这个胆量。而中国的摇摆,却使美国忧心忡忡,出现一个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不知道是敌是友,以及什么时候对你下手,中国正是如此,他们会在最合适的时机作出选择。
谁也不敢保证会一帆风顺,假如轴心国击败英国赢得欧洲,美国将会受到东西两个方向的全面进攻。美国绝不会坐视此类情况发生,正如总统所说:假如中国拒绝接受声明,无非是增加一个敌人,但若中国接受,我们将赢得未来。
“声明将在总统先生接受吴哲明大使递交国书后,由您递交给吴大使。”萨姆纳·韦尔斯最后补充。
仔细翻阅由总统和英国首相商定的对华照会,赫尔可以想象,照会递交给吴哲明大使后,将发生什么,但愿总统回到白宫后,收回成命。
8月17日,结束大西洋会议,返回华盛顿的罗斯福,立即同赫尔国务卿进行了数小时谈话,尽管赫尔再次阐述自己的观点,仍然遭到罗斯福的拒绝。
接着便是同吴哲明大使的会谈。和对待任何一位大国大使一样,在接受新大使递交国书后,罗斯福便邀请吴哲明到椭圆形总统办公室谈话,态度一如既往的和蔼,带着标志性微笑,且主动提及大西洋会晤情况。毕竟随着《大西洋宪章》在今早的发布,全世界都知道罗斯福与丘吉尔会面情况。
结束寒暄,罗斯福言归正传,“我、赫尔国务卿和贵大使,都念念不忘维护太平洋和平、亚洲和平,但有人不这样。”表面上罗斯福以主战者口吻说话,吴哲明明白对方意有所指。
“对,某些国家渴望太平洋爆发战争,但中国从来致力维护太平洋的和平。”吴哲明的回答让罗斯福对这个海军军人出身的外交官刮目相看。
“美国、英国都希望太平洋保持和平,但有的国家却喜欢战争,就是在太平洋上没有军舰的国家。”所有人都知道是暗指德国,随后罗斯福继续说,“我本人以及赫尔国务卿及贵大使,都不是外交官出身,因此,我的言行也许不符合外交惯例,不过,现在要宣读的,不是外交文件,也不是备忘录,只是我的意愿表达。”罗斯福特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