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速度不够理想,尽管584千米时的最大速度在轰炸机中遥遥领先,但在时速超过600千米时的战斗机面前不占任何优势。其次,27规范中航程与载弹量矛盾非常突出,虽然最大载弹量可达9000公斤,但此时仅能执行短程作战任务,当其作战半径延展至2600千米后,载弹量就大幅降至高空飞行2500公斤或中空飞行5500公斤。
换言之,按照27规范研制的轰炸机远程轰炸时,实际攻击力只相当于一架中型轰炸机。
空军修改规范,迫使公司在制造出原型机后,不得不对设计进行全方位修改,其间多次修改证明xh-32气动性能和操纵品质还是非常优秀的,没有必须进行空气动力学上的改进。
尽管受到航空技术水平限制,制造80吨级h-32型轰炸机期间面对重重困难,但最大的问题还是飞机心脏:发动机。h-32试飞后发现发动机有过热问题,并且在过热时有起火危险,发动机起火成为h-32的顽疾,如噩梦般伴随整个试飞过程。最初两年中,秦国镛在睡觉时,都会梦到因发动机燃烧引发事故。
最初h-32原型机使用的是2500马力xd-x-18-2500型双排18缸发动机,但随着空军对规范的修改,xd-x-18-2500型发动机已不堪重任,为此公司不得不与西北通用动力公司合作研制新型大功率发动机。双排18缸发动机本身就有自燃风险,而新的xd-x-42发动机,有多达四层星形,共42缸,初始型号,功率即达到3500马力。
多层星形后面层次会有冷却问题,因为流过的空气已经在前面被加热,冷却效果要下降,自燃风险无疑进一步加大。最后西北通用动力公司用了几个月时间,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采用强制冷却风扇,尽管后两排气缸的冷却问题依然难以解决,但总算勉强减缓了问题,通过了36小时持续运行,零自燃的考验。
发动机自燃问题解决后,等待三年多的空军总算欣然下达了订单。相比于氏、翔升的设计,空军在情感和理智上,都更倾向于中飞的h-32,而且相比另两家公司,中飞最大的优点是,拥有庞大的飞机制造厂,庞大的生产能力,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h-32,更何况h-32充分采用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同时还采用了另两家公司未采用的新型技术。
毕竟相比国内其它公司,中飞拥有难以企及的优势。西北公司下属数百家技术企业提供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支持。西北公司尽管分解成数百家企业,但仍然拥有全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力量。二十七年来,技术一直遥遥领先于中国工业界。与过去不同,他们总会将最先进技术,优先用于公司系统内部企业,以确保内部企业竞争力。
“闭关”使得西北公司企业可以在很多领域拥有其它公司难以企及的优势,就像h-32工程一样,表面上只有中飞参与,但h-32的子系统,却有超过36家西北公司系统企业参与,为其提供最先进的子系统技术支持。
“h-32轰炸机空重41423公斤,最大起飞重量82295公斤,翼展5005米,机长3238米,全高1036米,最大时速612公里,巡航时速368公里,升限11251米,作战航程8400公里,作战半径4000公里,最大载弹量13200公斤。机腹有前后两个炸弹舱,每个弹舱有独立舱门。投弹时有定时器控制投放顺序,使炸弹在两个弹舱中交替释放保持飞机重心。”
“h-32发动机是西北通用动力全新设计的x-42-3500型四十二缸气冷星型发动机,每台达到惊人的3700马力。为了增强高空性能,x-42-3500配备有两个通用动力w-11涡轮增压器,而不是通常发动机的一个,增压器由西北通用动力公司的电子系统自动调节。安装直径55米的三叶螺旋桨,由减速比100:35的减速机驱动。发动机舱在外形设计上尽力减少空气阻力,将润滑油散热器和增压器中间冷却器直接植入发动机进气口下,减少迎风面积。虽然庞大,h-32的结构却十分传统,除了控制翼面是织物蒙皮外,使用全金属材料。每个起落架配备双轮,尾都有一个可伸缩的缓冲器,在飞机进行高姿态着陆和起飞时保护尾部。”
“机组编制预计10到14名,一般为12名,包括正副驾驶、领航员、投弹手、机械师、无线电报员、雷达操作员和五个炮手。投弹手与投弹瞄准具和射击瞄准具一起被安置在机鼻最前方,正副驾驶并排坐在投弹手后面,周围有防弹钢板和防弹玻璃保护。机械师、无线电报员和领航员紧挨着坐在驾驶舱后。后段增压舱是四个炮手和雷达操作员的位置,都有装甲隔板保护。尾炮手坐在尾部单独增压舱中,只有在非增压飞行时才能进出尾部小舱。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h-32采用西北精密电子仪器公司轰炸瞄准雷达,雷达通过扫描云层下地面产生一幅能被操作员读懂的‘地图’,雷达发射厘米波,回波在机载阴极射线管上显示,最好反差是水和陆地交界,此外城镇回波比郊外空地强,因此可根据海岸、河弯形状和城镇分布与精确地图比较来,判断目标位置。从而使其可以在厚云层及夜间对目标实施准确轰炸。”
边听秦国镛介绍,边走到飞机前,郑培林等人仔细打量h-32轰炸机,并没有在意他介绍的内容,毕竟绝大多数人,都知道h-32的性能参数,介绍并没有任何新意。而此时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则大都兴致勃勃的围观这架新型轰炸机,眼前这架庞然大物,倾刻间征服了所有人。
“子壮,我更关心产量。告诉我,今年上半年,你们可以生产多少架轰炸机?”
“根据我们目前的生产能力,上半年至多只能提供480架h-32轰炸机。”秦国镛报出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战争时期,任何一家公司的生产力,永远也不可能满足军方需求,至少在军方意识到他们的需求被满足之前。
“远远不够!到今年年底,不论用什么办法,我们至少需要1600架。从这个月开始,所有h-17全部停产,中飞必须竭尽全力生产h-32轰炸机。”正如秦国镛所料,郑培林对上半年只能提供480架的产量,非常不满。在战争中,曾经被视为法宝的战略轰炸机部队,根本没有发挥余地,默默无闻。因此,空军急需新型战略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