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页

……

电梯门刚一打开,一个稍显肥胖的身影便冲入走廊。急促的脚步在国务院总理办公室走廊中回荡,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秘书还未看清那人模样,就已经站到总理办公室门外。秘书开门瞬间,就冲进总理办公室。

“是俄罗斯大使伊戈尔。”

“总理阁下,我国安娜陛下、彼得皇储希望贵国立即开放下乌拉河地区边界,准许俄国难民进入突厥斯坦,俄罗斯愿意负责所有安全问题。俄罗斯所有航空公司及空军运输机都已经准备起飞。只要贵国同意开放边界,可以在未来几天内将他们全部运回俄罗斯。”

未及抹去额上汗水,伊戈尔伯爵连忙道出来意,同时递交伊尔库茨克紧急电传的外交照会。面对乌拉尔下游事件,皇宫及时作出反应,接他们回俄罗斯。女皇和皇储认为,红军士兵完全可以成为俄罗斯皇家近卫军一员,最终参加到解放俄罗斯战争中。人力匮乏的俄罗斯帝国需要军队,仅仅依靠150万近卫军根本不可能赢得俄罗斯解放。伏尔加河至乌拉尔河一带,聚集数十万溃败苏军,无疑是一笔异常宝贵的财富。

“伊戈尔大使,我们的边界现在和过去一样,一直向奔向自由的俄罗斯人敞开。但是,现在试图越过边界的不是十几万平民,而是十几万军人,或许会放下武器,但仍然会对贵国和我国安全构成威胁。”司马平静的回答,那些人并不是中国人,而且国防军参谋部已经有了相应预案,如果骚乱无法制止,边境警戒部队就会开枪。

“总理阁下,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苏俄士兵大都是刚刚征召的新兵,只要回到俄罗斯,呼吸到自由空气,就会成为最坚定的近卫军战士。他们的家人在欧俄,解放欧俄同样会成为他们的愿望。”伊戈尔信誓旦旦向中国总理承诺,但内心同样对这些人心怀恐惧,谁能保证其中,没有混杂社工党信徒,但伊尔库茨克已经做出选择。

毕竟苏俄士兵是同胞,俄罗斯人,没人愿意看到他们进入德国战俘营。

“人道主义,是自由国家与极权国家根本的不同,总理阁下,过去二十余年中,数以百万计俄罗斯人,为了自由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穿越铁丝网、地雷、机枪组成的警戒线……”面对司马的沉默,伊戈尔试图用人道主义,中国总理和中国人最喜欢的名词说服他。

听到伊戈尔的劝说,司马想到国内多个人权组织要求政府开放边界,解除苏军溃兵武器前提下,准许以难民身份入境。他们看来,这是人道主义援助。一直以来,普通中国人对苏俄缺乏想像,对苏俄,国人了解大都是报纸对脱苏难民的采访。

人们住在工厂化住房里,建筑像火柴盒,外表上毫无二致。苏俄青年命运自出生之日起便已注定。托儿所,蹲坑排便也以集体方式进行,所有儿童必须等最后一个拉完才能一起起身,这是接受社会教育第一步。苏俄人喜欢阅读,但所有报纸内容大同小异,头版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艺术为人民服务,但政府决定什么是时尚和艺术。

古拉格农场、集中营似乎就是苏联全部。谴责苏俄政府和援助脱苏难民,虽有政治和意识形态考虑,但更多出于人道主义情怀和对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认同。毕竟现代历史上从未有一个国家,建一堵墙把本国人民关在里面。帮助他们自然是自由中国人当仁不让的责任。

过去,中国人也一直这么作,军人会冒被枪击危险拯救穿越边境时被打伤俄罗斯人,平民会为他们募捐,里海渔民同样会帮助他们偷渡。但现在呢?开放边境,等于让十几万解除武装的苏俄军人在国防军防线上穿行。如果德军尾随而至,边境一侧的国防军能否威慑德国人?苏俄军人会不会……林林总总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理阁下,现在您笔下掌握的不是十余万俄罗斯人的生命,而是俄罗斯人对自由的信仰。你曾说过我们和苏俄的分歧不是关于意识形态的,而是关于自由的,自由可以被包围,俄罗斯大地可以变成监狱。然而,人们追求自由的心不会因为极权监狱而消失。极权暴政注定会失败,因为它经不起良知感化,经不起真理拷问,经不起人类自由天性冲击。”伊戈尔继续说服。

沉默良久的司马站起来,直视伊戈尔大使,“伊戈尔大使,中国今天仍然像过去一样坚定的捍卫人类的自由和尊严,无论前面道路多么凶险,无论极权威胁来自何方。我们会开放边界,会给予追求自由的人民以帮助,就像我们曾经做过的一样。”

沙洲,靠近西岸的沙洲已经变了颜色,沙洲上挤满瑟瑟发抖的人群。他们游到河对岸时被中国军队用子弹赶回来,数万人挤在狭窄沙洲上,绝望地望着对岸土地。身后炮声越来越近。乌拉尔河河水尽管并不算急,河水没膝,伊万可以清楚感觉到河水的冰凉,置身河中,伊万望着身后绝望的人们,浑身湿透的他们在风中瑟缩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