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一句话,这个乾圣皇帝简直就是集古今中外昏君于一身。到最后,所有的揭贴上都有一句“上虽有大功于天下,可焉有以马上治天下乎……行仁义,法先圣……上宜退位于太子!”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恰恰就是在一次反扑!

是士人最后的反扑!

第816章 最后的反扑

反扑!

即便是大多数参与者,也不知道自己成为了这股逆流的一部分,而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过只是激于“一时义愤”。

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四周尽是白幡,来自各地的士子哭灵祭奠“自杀明志”的友人之时,又把祖师爷孔圣人的牌位请了过来,对着孔圣人进行“哭庙”。

在愤慨“哭庙”的同时,又有人振臂疾呼道:

“今上专独,虽大功于世,可却视我士民为刍狗,于朝专独,于民苛虐,置皇明祖训仁政于不顾……”

疾呼声是振聋发聩,闻者无不是大声疾呼响应。

这样“哭庙”的场景已经好些年不见了,为啥,因为报纸的流行,让士人有了另一个发声的渠道,有明一朝,“哭庙”不仅是江南一带流传已久的传统,在大江南北,即便是北方各地也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宣德后,大明经济日益发达,各地文教兴盛,作为社会监察力量的乡绅士子,在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往往都会聚集文庙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以“哭庙”申告的方式,让官府不敢小视。

“哭庙”并不是南方独有,文教兴盛也不是江南独有,至于有人歪曲什么“江南独有”,根本就是扯淡,江南文教兴盛不假,士林庞大不虚,可有明一代,南直隶出过几个辅臣?

南北分榜不是假的,况且每个省都有相应的名额,江南从来没有“垄断进士”,江南士林为什么庞大?说白了,就是进士名额少,难考,读书人太多,乡间“闲士”太多,闲人多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而“哭庙”与其说是江南的传统,倒不如说是大明士人的传统,有明一代,确实也发挥了一定的社会监察作用,但同样,官府也不止一次被所谓的“滔滔民意”给绑架。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报纸的风行,不但取代了类似大字报的“揭贴”,同样也取代了“哭庙”,成为了民意诉达、社会监察的主要手段。

可这一次,从各地云集而来的士子,却借着死人之名,再一次重拾旧时传统,与其说是有人振臂一呼,群起响应,倒不如说是,经过十几年的打压之后,早就感觉到危机的乡绅士林作出的最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