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页

见人马嘶鸣,好不热闹。富商暗中一喜,却面露怒色。作势欲拂袖而去。

却被同行亲友,好言劝住。

为何非要与富商同行?

原因不难。老马识途是其一。鸿运当头是其二。财运滚滚是其三。

他究竟走的哪条路线。在何处落脚。又接触了何许人也。皆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其中这些关窍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只需和他一路同行,方得分享。

故此去边郡,非他不可。

第110章 攻略河西

敦煌郡,治敦煌县。属凉州刺史部。上古时称“瓜州”。据《左转》所载,本是“允姓之戎”领地。《禹贡·山水泽地篇》亦载:“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贡物地出好瓜”。

敦煌,为盛大之意,秦末汉初时,为大月氏居地。后月氏为匈奴所逐,敦煌一带遂成为浑邪王领地。武帝元狞二年(前121年),匈奴战败远遁。自此,大汉在河西置武威、酒泉二郡,并以玉门、阳关为隘,修筑长城。十年后,元鼎六年,分置张掖郡和敦煌郡,与武威郡和酒泉郡并称“河西四郡”。内迁居民屯田戍守,渐渐有了人气。

后有班定远终其一生,经营西域。暮年思乡,上疏乞归。曾言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敦煌最初只是一边陲小郡。

领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县。其东以冥水(籍端水)与酒泉郡为界。今汉时,改渊泉县为拼泉县。因是丝绸之路的通关要地,人员往来频繁,因而两汉时皆发展很快。对外商贸十分繁荣。

自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后。敦煌始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军事、商贸、文化重镇及交通咽喉。中原商旅从洛阳、长安等通都大邑出发,一路西进。在敦煌分道南北两路:或出阳关,走昆仑山北麓。或出玉门,走天山南麓。后经西域,最远延伸至今西亚、欧洲和北非地区。

于是。玉门关与阳关,一北一南。为通往西域的两座必经雄关。南北两条通关路线,合称为“南北丝绸之路”。

敦煌,遂成为来往商队,人畜歇脚和商品货物的中转站。

既是中转站,将丝绸转卖西域豪商,自当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