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页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忠恕,就被历代朝廷称赞,称之圣人的根本之理,其实,重点还是忠,这忠,就是服从朝廷和皇帝的利益和法律,其实就是服从法家之理,服从君主意志。

不过,从话中来说,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说忠恕——“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但是并没有说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其实只是曾子的意见。

恕就是仁的一部分,并且,这实际上,也不能直接引用,关键是,孔子当时的背景,几和流民一样,没有任何权力,因此他终身行之,就是这个恕,而不是大仁——非不愿行大仁,实是不能行大仁!

讲经讲义,在古代经典中,差之毫厘,就可以谬以千里,而历代治世,却故意如此,因此经常就有儒家大家来号称:“只要离了忠恕,也就离了仁字!”

这自然就迎了统治者的心意,到了后来,甚至不提仁礼,只说忠恕了——当然,对统治者来说,忠本身就是法,就是礼,至于仁嘛,这个恕字就很对胃口,宽恕这个意思,本质上说,就很有建立在高低的等级基础上。

我愿意宽恕你,是恩典,不愿意,也是国法,自可随心所欲,无论雷霆,还是雨露,都是天恩,杀你全家也是恩旨——但是你如不忠,这万万不可。

而现在《仁礼本意论》紧扣“仁礼”,虽是正道,但是士林界,自然是一时沉默——有些不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在皇帝没有发话前,那些聪明的,谁敢大声议论?

这个,鲁侯自然清楚,他笑了笑,说着:“是缺陷,不过,就看他的运道了,不过,听说现在此子运势正盛?”

严敏听了,应了一声:“是!”

心中却也是暗暗奇怪,按照道理来说,这书已经早就送到了帝都,朝廷为什么迟迟,没有一个说法出来?传书立传,著书立说,朝廷一向非常重视。

“那就看他走到哪步罢,虽说有缺陷,但是毕竟是正理,问罪还是没有的。”鲁侯淡然说着,他笑的说着:“无非流传多广罢了——好了,这事就这样结束,走,我们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