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气势磅礴!恢宏无匹!

带我去远方 坐望敬亭 3351 字 15小时前

程树榛有些失望,不过想到这部小说的字数,想要详细的总结出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

他拿到稿件之后,仅仅是通读一遍就花了一周时间,崔道义也是如此。

“你别光问我,你什么感受?”崔道义反问。

程树榛的手在椅子扶手上来回拍打,沉吟良久,崔道义以为他正在酝酿,满心期待。

半晌后,程树榛才开口道:“你说,这玩意是他是怎么过审的?”

崔道义强忍着翻白眼的心,“你想了半天,就这一个问题?”

“当然不是。你不是也需要时间消化吗?我也一样。

煌煌八十余万字的巨著啊,从格局和故事的复杂程度而言,还要超过当年的《闯关东》。

这样的小说,谁能想到他还能写出第二部啊!”

崔道义完全理解程树榛的意思,对于作家而言,写作是个不断向外掏东西的过程。

阅历、知识、才华都是作家们所依仗的创作源泉,但这些源泉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强如茅盾、巴金、曹禺,也有被人议论“江郎才尽”的时候。

当年林朝阳以一部《闯关东》震惊了中国文坛,被许多评论家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长篇小说”、“中国当代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大家敬佩之余,也不禁感慨。

身为作家,能写出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死而无憾。

因此很多人也断言,林朝阳此生恐怕也很难写出超过《闯关东》的作品来了。

《闯关东》发表到现在正好10年,期间林朝阳依旧保持了高频率的创作,佳作频出,其中还有不少作品在海外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但在国内的很多评论家看来,林朝阳始终没有再创作出如《闯关东》那般为中国文坛众所瞩目的耀眼作品。

这样的情况不仅让评论家们感到遗憾,也让他们更加珍惜《闯关东》。

哪怕之后几年又有《白鹿原》横空出世,但在许多视《闯关东》为独一无二的评论家来说,那也不过是对《闯关东》的模仿而已。

如今,崔道义和程树榛手里握着林朝阳新作的手稿,尽管只是粗读了一遍,但两人可以很负责任的说:

这绝对是一部不逊于《闯关东》的作品。不,应该说在某些地方还有超越,林朝阳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想到这里,两人都忍不住有些激动。

程树榛用力拍了一下扶手,站起了身,“走,先去林朝阳家走一趟!”

“干嘛去?”

“跟他聊聊,先把发表的事定下来。”

崔道义面露迟疑,“这也太急了,三审三校的流程好歹也得走一下吧?”

“没说不走。这不是先去跟他聊聊嘛,之前不是有传言说他这部小说审了半年嘛。

人家肯定着急了,现在稿子都到我们这了,发是肯定要发的,提前沟通一下有什么不好?”

崔道义一想也对。

程树榛跟林朝阳没怎么接触过,好在有崔道义这个熟人,见面寒暄几句,聊起对小说的评价,程树榛击节而赞,溢美之词不绝于口。

听的林朝阳都有些不太好意思,连忙谦虚了几句。

“这部小说放在我们《人民文学》发表,可以说是我们刊物的荣幸。不过以《人民文学》的版面,要发表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可不容易。”

程树榛说到了发表的具体细节,脸上露出沉吟之色。

林朝阳的新作总字数达到了惊人的85万字,字数稍逊于当年的《闯关东》,但在信息密度上却还要更胜一筹,这充分显示出如今林朝阳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

这样长的一部小说,如果按常规来发表,显然是不恰当的。

所以程树榛稍加斟酌,便作出了决定。

“我们要出个专号!”

《人民文学》出专号是极其少见的,更别提是单单为了一部长篇小说而出的专号,但程树榛的语气却无比坚定。

“还有不到两个月就是国庆了,朝阳这部小说很符合国庆的氛围,我们要赶在国庆当月推出来。”

一旁的崔道义吃了一惊,老程你张口就来啊!

以十月为限,再怎么延长也就是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要完成一部八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的审校工作。

考验的不仅是编辑们编审校的效率,更是整个杂志社的综合动员能力。

他心中叫一声苦,想拦却没法拦,话都说出去了,再改口那不是打脸吗?

打的不是他们自己的脸,而是《人民文学》的脸。

见程树榛如此重视自己的小说,林朝阳也很高兴,道了两声谢,又跟程树榛聊了几句发表的细节问题。

过了半个多小时,程树榛和崔道义走出小六部口胡同。

“老程,你怎么也不跟我商量一下,10月就要发表,那是个什么概念你不知道吗?”崔道义埋怨道。

“这件事难度肯定是大,不过刚好应时应景嘛。其实要按我的想法,赶在9月发表是最好的,今年可是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啊!”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个仪式宣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每年的9月3日,也被设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