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纷乱的英国政坛

内阁成员们的反应同样复杂多样。一些内阁部长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担心这起走私案会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们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应对策略。

在会议上,气氛紧张而压抑,每个人都表情严肃,眉头紧锁。一些部长们主张迅速展开调查,以显示政府对腐败行为的惩戒,同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平息民众的愤怒。

而另一些内阁成员则对成立特别委员会表示担忧。他们担心贵族院的调查会扩大化,不仅会牵扯到与走私案真正相关的人,还可能会对整个政府的运作造成干扰。这些成员们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与贵族院进行沟通和协商,希望能够限制调查的范围和力度,以保护政府的稳定。

还有一些内阁成员则将注意力放在了舆论的引导上。他们动用政府的宣传力量,试图在媒体上塑造政府积极应对的形象,同时淡化走私案的影响。

不久,唐宁街发布了声明,强调政府对腐败行为的坚决打击态度,并承诺会尽快查明真相,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然而,这些努力在民众的愤怒和质疑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总的来说,揭发信刊出后,这起涉及走私案以及可能牵连到下院议员和内阁成员的调查,从职权归属来看,确实属于上议院责无旁贷的职权范围。

上议院作为英国议会体系中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组成部分,在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监督审查方面,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权力。下院议员们即便心里不情愿,想去阻拦上议院成立调查委员会的行动,却也在制度和程序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不过,下议院也并非完全被动挨打,他们以一种颇具政治手腕的方式——掺沙子,将几个政治立场倾向平民下院的贵族院议员(而且这些议员还身负巨额欠债),送到了议会上院的调查委员会中。

这些被安插进去的议员,就像是下议院埋在上议院调查委员会里的“眼线”,他们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调查的走向,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将调查委员会的动态反馈给下议院,以便下议院及唐宁街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按照业已形成的大英帝国的优良传统,在通常状况下,这类政治丑闻只是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毕竟,在英国的政治生态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调查委员会的参与者们往往并非真心想要彻查真相、惩治腐败,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自己家族或是所在一方的政治团体,捞取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一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们就会选择罢手,让这起政治丑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淡忘。

那些老态龙钟的传统贵族们其实颇有自知之明,他们清楚地知道,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无法取代充满生命力的新兴贵族,更不可能完成像斯图亚特王朝在1660年那样的复辟之举。

事实上,1660年也是贵族院再次复辟的日子,从那以后,贵族院的权力和影响力就在逐渐衰退,新兴的商业贵族和资产阶级势力不断崛起,成为了英国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主导力量。

无论是上议院,还是下议院,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大家都形成了一套应对危机的标准处理策略,也就是所谓的“四阶战术”:

第一阶段,当政治丑闻刚刚曝光时,他们宣称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试图淡化事件的影响,让公众相信一切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第二阶段,随着事件的发酵和公众关注度的提高,他们会说也许有事发生,但是我们不该采取行动,继续拖延时间,希望公众的注意力能够被其他事情分散;

第三阶段,当舆论压力进一步增大时,他们会说也许应该行动,但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把责任推给各种客观因素,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

第四阶段,当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时,他们会说也许当初能做点什么,但现在已经太迟了,以此来逃避自己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责任。

在1787年,就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英国议会通过了对涉嫌贪污及勒索的前孟加拉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作出弹劾,并委任18人调查团对事件做出深入聆讯。

然而,随着这种有意无意、错综复杂的聆讯一直拖沓地进行,英国各界对聆讯关注的热潮亦渐渐减退。调查团的成员们似乎并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在各种利益的博弈和权衡中,让聆讯变得越来越冗长。

而有关聆讯迟至数年之后才正式宣告结束,那位黑斯廷斯前总督则被裁定无罪。这一结果让很多人对英国的司法和政治体系产生了质疑,也让人们看到了政治丑闻在这种处理方式下是如何被淡化和消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