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塑料般的法俄同盟
在争取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艰难历程中,领导希腊独立运动的各路首领们,深知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复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寻求强大外部势力的支援。
秉持“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审慎原则,10多个希腊抵抗组织,费劲心思才最终捣鼓出来的一个草台班子,希腊临时政-府,除了向法国巴黎派出求援特使团外,还有另一波代表团,同样踏上了前往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的征程。
在这些南欧人看来,俄罗斯在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信奉东正教,还继承了东罗马帝国血统,更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扩张野心,因此让希腊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然而在希腊临时政-府的特使团,抵达圣彼得堡之后,期初并未受到俄国官方的热情欢迎。原因也很简单,保罗一世也和安德鲁一样,从一盘散沙的希腊抵抗军那边,看不到足够的利益。
于是,为了能成功获得俄国人的支持,这些希腊人可谓绞尽脑汁,以至于以弗拉莱斯团长为首的希腊代表团,不惜信口雌黄地许下一系列极具诱惑性的政治承诺。
希腊特使弗拉莱斯向俄国官方描绘了一幅极为诱人的未来蓝图:一旦希腊成功复国,将会盛情邀请沙皇保罗一世的次子,康斯坦丁�9�9巴甫洛维奇大公,担当未来希腊王国的君主。
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提出,一旦俄罗斯光复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那么康斯坦丁�9�9巴甫洛维奇大公,哦不,伟大、光荣的康斯坦丁�9�9巴甫洛维奇国王陛下,就将在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里,加冕成为新罗马帝国的皇帝。
熟读俄罗斯历史的人都知道,俄国一直以来对已经灭亡的东罗马帝国,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向往。
毫无疑问,一直被俄国的伟大君主,诸如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等人挂在嘴边,心心念的“新罗马帝国”,对俄国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俄罗斯与东罗马帝国的关系深厚且复杂,主要体现在文化、宗教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首先,俄罗斯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早期发展程度较低,直到公元9世纪基辅罗斯的建立才逐渐形成国家形态。
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和学习先进文化,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将目光投向东罗马帝国。双方通过贸易往来和军事合作建立了紧密联系,东罗马帝国的技术和宗教(东正教)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东罗马帝国是东正教的中心,而俄罗斯通过接受东正教进一步加深了与东罗马的联系。988年,弗拉基米尔一世接受东正教为国教,这一事件被称为“罗斯受洗”,标志着俄罗斯正式融入东罗马的文化和宗教体系。
而等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俄罗斯通过联姻和象征性继承进一步强化了与东罗马的关系。
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末代公主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北上的索菲娅公主带来了东罗马的典籍、礼仪和文化,并推动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的理念。1497年,伊凡三世正式将双头鹰作为俄罗斯的国徽,象征对东罗马帝国的继承。
很快,在索菲娅的影响下,俄罗斯逐渐形成了“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政治理念,认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