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愕然。
在他的印象中,嘉靖皇帝一直是一个自负甚至自大的皇帝,不服输,不认输,唯我独尊的皇帝。
朱厚熜知他所想,苦闷道:“其实从你父亲开始,基调就定下了,等我接手时,大势已去,我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我父亲?”
“正德朝推广简化字。虽然是李青主张,皇帝默许,却也多亏了你父亲,当时局势并不明朗,你父亲可能没意识到,又或许不是全然没意识到,只是为了你。”
朱厚熜说道,“李青从不是心慈面软之人,不然,他那么个大忙人,又怎会不远千里的送你去流放之地?”
杨慎恍然,自语道:“难怪永青侯说不想失约……”
“敢问太上皇,永青侯现在哪里?”
“不列颠。”
杨慎思索了一番,茫然道:“这似乎不是我大明的藩属国吧?”
“一个万里之外的西方小国。”朱厚熜说道,“在他的运作下,朝廷与不列颠达成了贸易合作,未来,朝廷又多了条财路。”
杨慎怔然,随即又觉好笑,道:“朝廷与西方诸国的贸易,似乎已经开展许多年了,即便永青侯不去……”
“不一样,是用大明银钞结算的方式做贸易。”
“银钞?”
“是,就是商会成员之间交易时,结算用的银券。”朱厚熜说道,“他们先赚取银钞,完了再用银钞购买我们的舰船,军火。”
杨慎震惊。
“永青侯是怎么说服对方的?”
“这个……”朱厚熜不禁想起,李青和不列颠女王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儿,清了清嗓子,道,“谁知道呢,你知道的,他总有办法。”
杨慎怔了怔,认可了这个说法。
“出售军火……嗯,也不是不行,有了盈利途径,也能加速研发的进度……”杨慎轻轻点头,问道,“永青侯不远万里,不只为一个不列颠吧?”
“一个不列颠就够了。”朱厚熜简单说了下李青欲扶持不列颠,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大明的利好。
末了,说道:“除此之外,李青去不列颠,大抵还有改制的目的。”
闻言,杨慎眉头深深皱起。
“一个西方蛮夷小国,有什么可值得大明学习的呢?”
“也可能是取长补短,吸收养分……”朱厚熜轻叹道,“年前他回了信,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在那边的见闻,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杨慎不以为然,叹息道:“永青侯什么都好,就是……某些时候,过于理想化,甚至很幼稚。”
朱厚熜深以为然。
可他没的办法,情势到了这一步,刹不住车了。
“唉,大势已成,大事不可逆啊。”
杨慎默然片刻,说道:“微臣没有时间了,太上皇还有,再见永青侯时,还望您劝一劝他,臣不觉得把权力下放百姓是件好事,且大概率是件坏事。”
朱厚熜嗤笑道:“你觉得这可能吗?”
杨慎一呆。
“李青做事从不是一拍脑门想到什么做什么,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漫长铺垫,为了当今之大势,他已经铺垫了十朝……哦不,现在应该说十一朝了,近两百年的努力,劝?呵呵,十头牛也拉不住他……”
朱厚熜说道,“不过我相信,他也没你我想的那般天真、幼稚,十一朝的履历、见识,又怎会天真幼稚?”
“太上皇以为,这道题永青侯会如何解?”
“不知道!”朱厚熜十分干脆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