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要喜闻乐见

林朝阳陶玉书 坐望敬亭 3447 字 15小时前

忙完这些事,时间已经来到了5月初,夫妻俩已经在美国待了快两个月。

回香江前,林朝阳给几个美国的熟人打电话告知自己的行程,芦安·瓦尔特不忘叮嘱他:“林,回去了记得把小说手稿给我发过来。”

林朝阳的新小说早在3月份就已经完成了,但因为到美国领奖,又耽误了这么长时间,手稿至今没有交给任何一家出版社。

兰登书屋方面已经了解了林朝阳新小说的内容,尽管觉得这部小说可能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不一定符合美国读者的胃口,但这毕竟是林朝阳的新作品。

出于对林朝阳的一贯信任,和对他在读者中的号召力的认可,兰登书屋还是主动提出引进这部小说,这也是为了不被其它出版社钻了空子,以后可以更好的合作。

回到香江,休整了几天,林朝阳又回了燕京。

他拿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之后,结结实实的在国内媒体版面上热闹了几天,包括文协在内的几个文化部门几次给他打电话邀请他回去做做活动。

但林朝阳当时陪着陶玉书,事情也就拖延了下来。

现在人都回国了,活动自然要安排上,全国文协举办的座谈会、燕京文协举办的作品研讨会、大学演讲、媒体采访……

忙的不可开交,他所到之处,也受到了同行们和书迷们的热烈欢迎。

5月的第三个周六,林朝阳跑到了石景山军区大院,他新书写完之后就交给了杜若林,让他帮着递给总政审查审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都两个月了,也没个动静,他怀疑杜若林把这事给忘了。

“你别着急,这不是还在审嘛。”

“什么审查要这么长时间?你们这效率堪忧啊!”

见林朝阳有些不满,杜若林只得说道:“不是效率总政的效率不高,是有几位领导喜欢看。人家正看着呢,你敢去催?”

林朝阳好奇的问:“都谁啊?”

杜若林神秘兮兮的说了几个人名,林朝阳心理平衡了一点,他笑嘻嘻的说:“那政府是不是得给我包销个百八十万册?”

“你想得倒挺美。”

“那你帮我催着点。内地这边过了,国外出版应该没问题吧?”

杜若林诧异道:“还要出版到国外?”

“瞧您这话说的,我哪部作品不出版到国外啊!”林朝阳得瑟了一句。

杜若林摆了摆手,“好了好了,我给你想着这事,到时候研究研究。”

林朝阳新作品的内容有点敏感,出版到国外还真需要谨慎商讨商讨。

隔了几天,林朝阳前往北医三院,他听陈健功说李拓妻子张暖心现在的情况不太好。

到了医院才知道,张暖心病容枯槁,情况极差。

李拓整个人也瘦了一大圈,丝毫不见往日的热情与开朗,林朝阳只能寥寥安慰几句。

“昨天晚上,她求我救救她。可……我……我们谁也救不了谁。”李拓难过的说。

林朝阳轻叹着,到了嘴边的安慰没有说出口,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一切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李拓平时人缘好,张暖心住院这段时间探望的络绎不绝,还有一些朋友主动帮忙照顾。

之前大家来探病时都怕打扰张暖心休息,可最近这些天,很多时候张暖心哪怕疲惫不堪,也很愿意跟朋友们聊天,让他们陪在身边。

死亡如同深渊一般凝视着她,唯有亲人、朋友的陪伴才能让她安心。

她喜欢听大家说说笑笑,那个时候她嘴角默默的藏着一丝浅浅的笑,尽力的压抑着病痛。

林朝阳和李拓、何志云随意的聊着天,一直到晚上张暖心撑不住,沉沉睡去。

5月28日,第48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

这届电影节章艺谋携《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再度冲击戛纳金棕榈失利,只得了个技术大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失败并不出人意料,这个阶段的章艺谋正处于转型的摇摆期,连他自己都找不准自己的叙事风格和艺术表达。

不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失利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本届戛纳的风格。

今年是电影艺术诞生一百周年,戛纳为此特别举行了一百周年的专题论坛。

在这个论坛上,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索伦·克拉格·雅格布森、克里斯蒂安·莱沃和托马斯·温特伯格共同发起了“道格玛95宣言”。

所谓“道格玛95宣言”,内容包括了:

所有拍摄必须在实景中进行,不得加插道具或布景;

声音和影像的制作不得分离;

必须是手持摄影;

影片必须是彩色的,禁止使用特殊灯光;

不得使用所有光学效果和滤光镜;

类型片不被接纳

格式必须使用35mm胶片

……

这帮导演的初衷是反对好莱坞的技术至上主义,但提出的宣言怎么看都有些反智。

道格玛95宣言在未来的电影界并没有掀起多大的影响力,不过确确实实影响到了1995年的戛纳电影节,这一届电影节的重要奖项几乎全都被欧洲的艺术电影攻陷。

欧洲电影人看起来赢得了一次重大胜利,殊不知这只是给他们的坟头又添了一锹土而已。

次日早晨,林朝阳接到了李拓的电话,又赶到了医院。

在他走后的第二天,张暖心在晨光微熹中陷入了昏迷,之后高烧不退,坚持了两天,昨天傍晚突然清醒了一阵,跟李拓和女儿说了几句话,便没了声息。

张暖心的葬礼没有俗套的流程,朋友们为她策划了告别仪式,鲜花簇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