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为何有这样的感叹呢?
众臣心思忐忑不安,一个个弓着身不知如何是好。
同时,暗下决心,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怎么也要好好的表现,不能让陛下看轻了。
要知道他们这次能跟随陛下前来,无论怎样,回去都是有军功的。
可若是被陛下所厌恶,那么论功行赏的时候,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绝对要振作起来。
朱祁玉并知道众人的心思,他只是心有所感而已。
认为身边若是人人都像于谦于太保那样无私就好了。
这样身边的“李泰”不就多起来了吗?自己也就不用如此的劳心劳力了。
作为一个皇帝,每日五更起,两更睡,没日没夜,无休息之日,真是太过劳心神了。
当然,感叹归感叹,该是要勤政,还是要勤政起来的。
就算这样,京城还出一些幺蛾子呢。
可以想象,若自己放开的话,那么幺蛾子可能将更多,更大。
“传旨各路军,收集军情会要,作为一个重要任务。”
朱祁玉想了一下,又传下一个旨意。
既然那李泰的方法可行,那岂不是说,其他的路军,也可以这样做呢?
收集高句丽军政上的各种问题,而后加以针对,让他们的矛盾更大,从而让大明军获取更多的利益。
李泰的方法,无疑给朱祁玉的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就是不能只想如何攻打,也要分析这些敌人,抓住他们的薄弱处,加以分化才行。
如此,又效率,又能减轻大明军的伤亡,简直是一本万利。
很快,内阁,兵部就把他这个旨意,传达了下去。
并把东路军的大捷,当成了范例,传到了其他各路军。
新路军,大帅穆英,帅帐。“穆帅,陛下传下了一个军情旨意,请您过目。”
一个女亲兵,走进帅帐,拿出黄凌旨意,恭敬地交了上去。
因为是战争的关键时期,旨意的传达,也就没有那么礼节。
虽不再摆放案子,穿戴一新,可基本的礼节,还L是应该有的。
穆英接过那卷黄轴之后,向朱祁玉所在的方向,躬身一礼,这才打开了那道军情旨意。
当看过这个军情之后,穆英露出了一丝笑意。
“咱们东路军的老帅梁老头,又取得了一次大捷了。”
她的这番话,让一旁的亲兵女将,讶然一声:“穆帅,那梁老头这么厉害?他好像才在不久前,就取得了几次大捷了。”
“是啊,姜还是老的辣啊,我们不得不敬服。不过这次他们能取一场大胜,却是依靠着一个兵部文官的计谋。”
穆英不等身边亲信女将的询问,便把那卷轴交给了她。
那女兵亲将看了一遍之后,不觉惊呼出声。
“这个李泰大人,还真是厉害。可惜这样的人才,竟去了东路军。”
穆家,虽说是华夏之人,但穆英她们这代人,却是出生在高句丽。
不过,她们穆家这么些年以来,一直追求着回归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