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百姓,越是简单的律法,反而越有效。”
“至于那些复杂的,恐怕这一代是没有理解的可能了,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
“不过这样一来的话,又是一项大工程啊。”
这样一来,所需要的秀才,教书先生,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才,又会紧缺。
若是这些人手安排不上,那即便是下一代,恐怕也很勉强。
至于再往后他们所想的,就近取官,在当地选拔人才管理,而中原官吏只负责最高层的监管。
一旦最开始的条件跟不上,那这些想法就只能再一步步的往后推。
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都未必真的能够达成他们想要的那个样子。
国土扩张的太快,这也就导致了,人才的紧缺。
国土越大,中原能够拿出的人手就越不够看。
的确,哪怕只是个小小的秀才,放到那些蛮夷之地也是顶尖的人才。
可数量却实在是差的太多。
即便是将整个大汉的秀才都揪出来,扔出去,也远远填不上那个缺口。
“下一代是没希望了,估摸着没个两三代人,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彻底融入大汉。”
老朱在沉思片刻之后微微摇了摇头。
随着进度推行的越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越大。
从一开始的想办法攻占,到攻占之后如何治理,以及教化的手段要从何处开始施展。
再到如今,从何处找那么多读书识字的教书先生。
这些问题都是要去解决的。
连中原内部的教书先生都是紧缺资源,更何况关外的那些蛮夷之地。
愿意去那些地方教书的人,又能有多少?
“通常考取了功名之人,应该都是不愿去那些不毛之地的。”
“毕竟他们考取功名,说到底都是为了入朝为官,至少也是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
“一旦去了那蛮夷之地,那生活可就跟好扯不上什么关系了,甚至万一出现暴徒,还有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考取功名者,不管在哪个王朝应该都是骄傲的。
指望那些骄傲的人主动站出来前往关外,去教导那些他们眼中的蛮夷。
说实话,赵匡胤想想都觉得这不可能。
在他眼中,绝大部分士大夫都是眼高于顶的,指望他们去做这种事?
简直就是笑话!
而一旦士大夫不配合,想抽调出这么多读书人,那更成了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