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一个打字

【高句丽的使者在大明官吏们的冷眼下,当众抗声争辩——】

【“吾等小国曾闻大明主席热爱和平,为何如今却要把无数百姓推进战争的泥潭之中呢?”】

【“您就不怕被百姓们披麻戴孝吗?”】

【很显然,高句丽的使者是有备而来,他了解你这位在峥嵘岁月中南征北战,而今却逐渐平和的主席。】

【你早已不热爱争斗,而是更热爱民生了。】

【不过,尽管你现如今已不热爱战事,但这一次,对于他的言语,你却不为所动,甚至还两眼直视这名使者,毫不留情道——】

【“首先,不愿意和平的是你们。”】

【“其次,为了未来的太平,大明百姓从不惧怕牺牲、流血。”】

【说罢,你就让人把其扔了出去。】

【而也正如你意料的一般。】

【大明中央的抢先一步的开启战事,不仅没有让承平三年的百姓们不解,反而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

【毕竟,高句丽的罪行,在被你们公之于众之时,就被百姓理解了。】

【更何况,在大明重视教育之风之下。】

【武,这个充满杀伐的字。】

【早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止戈为武,铸剑为犁。】

【你们大明行武,从不是为了压迫,而是为了往后百姓万世的欢乐,太平。】

【军民本一家。】

【大明百姓们相信,也明确支持,大明中央的决定。】

【为此,甚至有部分逐渐富裕的百姓们拿出钱粮捐赠给大明中央,希望贡献自己一些微薄之力。】

【长久以来的发展,与民让利,藏富于民的政策,终使得大明获得了回报。】

【解放十二年四月,大军出发。】

【关中百姓相送百里,所送之粮食,一度让管理后勤的官吏愕然。】

……

【史书记载:明军发长安,关中父老箪食壶浆,填塞官道,至潼关,粟盈百车。】

【督粮官慨然曰:“百姓相送出潼关,不破明贼誓不还,裹革何须辽水畔,青山处处是明墦。”】

【是夜三军念之感泣,声震十里不绝,士气大振。】

————《明史�6�1解放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