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二章 姿态
之前,硕托、拜尹图一行来杨振这里,初提议和之事的时候,曾经为金海镇出售米、麦、粟等粮食,开过一个价,当时开价是每石银十两。
特别是针对上等精米,甚至开出了每石银二十两的价钱。
这是很有诱惑力的价格。
如果对方不是清虏,杨振是很难忍住不与其贸易的。
毕竟,他都不需要搞什么倒卖朝廷军粮的骚操作,他只需要派出船队到江南,或者汉城,或者倭国,按市价采买粮食,然后运回金海镇来,就能大赚特赚了。
而且他也很清楚,现在清虏手里多的是金银珠玉之物。
因为他们先前一次次打进关内,掳掠过大同、宣府、京畿、北直隶、山东等大明北方许多地区,破了几十座城池,除了人口,这些地方府库与民间的金银财帛,几乎被他们席卷而空。
与此同时,他们也一次次抢掠和勒索过朝鲜以及察哈尔和漠南蒙古诸部落,攒下了无数的金银珠玉之物。
抢来的人口、粮食、牲畜、布帛、器械等财货物资,多数会在战后作为战利品赏赐有功之人。
可是掳掠搜刮而来的黄金、白银,却会大量积攒下来。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外藩蒙古部落和伊彻满洲各部落,进贡战马、参、貂、东珠等物之后,更喜欢领回他们部落急需的物资赏赐,而不是要黄金白银。
因为要了黄金、白银,他们也无处购买所需的盐茶、布帛、药材、铁器等紧俏物资。
另一方面,清虏也需要打量的储备金银,以备与宣大沿边各口的晋商们进行大宗的走私贸易之用,用大量的真金白银,从晋商手中换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战略物资。
但是这几年来,由于杨振的因素,他们与宣大地区沿边各口商人们的贸易,几乎全部中断,而这也导致他们手中存有大笔金银。
然而银两虽多,却无处贸易,久而久之,导致其国中银贱,而诸物腾贵。
在这样的形势下,只要杨振答应贸易互市,他就能轻轻松松的把清虏手里的大笔金银赚回来。
而这也正是上一次祖泽润跟随洪承撰前来盖州时,向杨振说起过的一个赚大钱之道。
祖泽润他们这些人的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毕竟就算真的收复了辽沈,真的占领了清虏盛京的皇宫府库,那里就算有再多的黄金白银,也不是你杨振自己的,而是朝廷的。
你若敢贪墨盛京宫室府库里的金银财货,到时候有的是人弹劾你。
到那时你本来就处在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境地,只要有人弹劾你,那你就真的是吃不死也要脱层皮了。
如果考虑到以往历史上一再出现的类似故事,你很难说祖泽润的担忧是多余的。
相反,通过“养寇自重”确保自己不被裁撤或者治罪,然后通过垄断互市贸易,将清虏的真金白银一笔一笔赚到自己手里,的确是大多数边将最好的生存之道了。
但可惜,杨振并不是大多数边将中的一员。
所以他的真实想法,是祖泽润这样的人根本理解不了的。
当然,也不是硕托所能理解和看破的。
因为杨振想要的,不只是清虏历年抢走的金银,他还要被他们占据的土地,甚至包括他们的命。
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杨振在现阶段,摆出一种愿意与他们互市贸易的姿态。
“我知道你们不缺钱,但是金海镇的粮食也不宽裕,要是卖给你们了,我们吃什么呢?”
“都督说笑了,你们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区区十万石、二十万石粮食,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眼见杨振对贸易的态度有所松动,硕托立刻跟进。
“二十万石?诚郡王你可真敢狮子大开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