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路只能靠她们自己选,自己走。
屋里没人说话,各人有各人的小心思,正在纠结的时候,报社的记者总算来了。
“这里就是咱大队之前使用的知青点?真不错,宽敞。”未见人先闻声,一听来的是个男同志,妇女们顿时面露难色。
好在片刻之后,又有两道青春洋溢的女声响起。
“咱大溪沟村是真不错,干净,人也好。隔壁大队嫌盖房耽误事儿,知青都分散住在社员家里,一住就是十几年,老不方便了。”
说话间几人走进知青点。
“那也是队长带领的好,这知青点一看就加盖过不止一次,整个村子里都算宽敞的。”
知青都是从城里来的知识青年,平时在家里顶多干点儿洗衣服扫地等家务,下地上工一窍不通不说,大多也吃不了劳动的辛苦。
也因此在大多数社员看来知青都是累赘,不嫌他们扯后腿就已经算包容了,为他们完善升级居住条件什么的,压根儿没人愿意。
大溪沟村也一样,一开始社员们很抵触外乡人,更何况是知青这样只会逞嘴上能耐的假把式,对劳动生产没有一点儿助力不说,瞧着还碍眼。
也就是摊上了李祖富这个干实事儿不怕麻烦的好队长,知青们的生活条件才得以越来越好。
社员们都服队长,即便心里有不满也不敢闹幺蛾子,一开始是给队长面子,日子长了知青们的努力大家看在眼里,自然也就接纳了他们。
上行下效,吃大锅饭的年代,领导者怎么做至关重要,透过这知青点的规模就能看出大队的基本情况,至少团结是肯定的。
大溪沟村如今的境况是李祖富努力多年的心血凝结,就眼前的知青点也是他领着社员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就像自己辛苦养育成人的孩子一样,虽然老父亲平时严厉,从来不肯轻言软语哄着,但一听到有人夸奖自家孩子,打心底里的高兴是藏不住的。
如果李祖富有尾巴的话,这会儿一定已经竖起来把天捅破了。
心说还得是文化人,夸人就是好听!李祖富笑的一脸褶子,和出门迎接的秦小妹一起,领着四个报社记者走进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