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站位于永安城的西北方向,再往前行便是张家口,这里是铁路的终点站,同时也是通往广袤草原深处的门户。
而站在昌平站向南眺望,不远处便是李平的故乡——南七家村。村庄旁边便是天寿山,而朱由检老家的坟头也恰好坐落于此。
实际上,李平的真正故乡并非南七家村,而是位于天寿山脚下的一个名为天寿庄的地方。然而,由于朱家皇帝的坟头不断扩建,他的家族被迫拆迁,最终迁居至南七家村。
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崇祯皇帝的哥哥天启皇帝说起。天启皇帝的德陵就修建在潭峪岭西麓,而当时建造陵墓的预算,工部报的是四百万两白银,换算成银元的话,也就是八百万银元。
崇祯皇帝对自己的哥哥天启皇帝非常敬重,自然不会亏待他。于是,在自己的内库稍微宽裕一些后,崇祯皇帝毫不犹豫地追加了两百万银元。不仅如此,他还大规模地找勋贵大臣们募捐,经过一番努力,又筹集到了一百万银元。这样一来,建造天启皇帝陵墓的总费用就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一百万银元。
即便是如此巨大的投资,在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墓中,德陵依然显得格外寒酸。
然而,崇祯皇帝却有着一个极具开创性的想法——他希望能够将皇家陵园的地上部分向公众开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供人们游览参观。
这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毕竟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皇家陵园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更遑论将其作为盈利的工具。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以至于崇祯皇帝也仅仅只是敢在心中暗暗思量,而不敢真正付诸实践。
而李平,则是在天寿庄时期,便已成为了皇庄的佃户。他所耕种的土地,实际上是成国公府上的庄子外包给皇家农业公司的一部分。
也正是从那时起,南七家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而李平也因为略通文墨,得以报名进入南苑军事学院的士官班学习。
此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先是前往宣府镇担任高级大头兵,接着又回到勇卫营担任小队官。眼看着他即将走上一条光明大道,成为根正苗红、前途无量之人。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突然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南下平乱时,李平不幸负伤致残,从此他的人生道路便彻底偏离了原本的方向,踏上了另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