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

由于那柄铁枪过于沉重,他的身体微微有些前倾,似乎正借着这个姿势来节省些许力气。但即便如此,从他坚定的眼神和挺拔的身姿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一股勇往直前的无畏气势。

就在那千钧一发之际,目光锐利、久经沙场的薛仁贵以其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率先捕捉到了契丹人将领的身影。

只见那位敌将威风凛凛地手提一把寒光四射的方天画戟,气势汹汹地冲杀而出,仿佛要以一己之力冲破唐军的防线。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古代的战场上,双方总是热衷于兵对兵、将对将这样看似有些刻板的战斗方式呢?

其实啊,这绝非仅仅是为了摆酷或者逞英雄之能事,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战略考量和战术需求。

毕竟,在那个时代,古代的军队尚未建立起一套像后世那般高度完善且严密的指挥系统。

与现代战争不同,那时的指挥权几乎完全集中于将领一人之手。

想象一下,如果放到后世的战场上,当一名高级将领不幸阵亡时,整个指挥体系并不会因此而陷入混乱或瘫痪状态。

因为经过长期训练和磨合,已经形成了极其严格规范的指挥层级制度。一旦上级将领出现意外情况,下一级别的军官能够迅速接替并继续有效地行使指挥权,从而确保部队的作战行动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下去。

然而,回到古代的战局之中,情况则大相径庭。

由于缺乏这样先进科学的指挥系统架构支撑,一旦领军大将惨遭敌手斩杀,整支军队便极有可能如同失去主心骨一般瞬间陷入恐慌与混乱之中,原本高昂的士气也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正因为如此,对于古代的将领们而言,在激烈残酷的战场上成功诛杀敌将无疑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壮举。

只要能够达成这一目标,不仅可以极大地震慑敌方阵营,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己方部队避免遭受巨大损失——据经验估算,至少能够减少一半以上的伤亡数字!

所以说,每一次与敌将狭路相逢之时,都是决定胜负生死的关键时刻,谁能技高一筹、先声夺人,谁就能掌控战局走向,为最终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即便是处于极度不利的局势之下,但只要能够成功地斩杀敌方将领,战局便有可能在顷刻间发生惊天逆转!

只见耶律才怒吼一声:“杀......”如同一头猛虎般猛然冲杀而出,他心中怀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若能将眼前这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薛仁贵斩于马下,那么契丹的士兵们便能获得短暂而宝贵的喘息机会。

只要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契丹大军便可迅速重新组织起严密的防御阵线。

然而,战场上的形势可谓千变万化、转瞬即逝,对此心知肚明的薛仁贵自然不会给耶律才任何可乘之机。

况且,对于薛仁贵而言,如此显赫的战功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重要性。此刻,由他亲自率领的爱字营正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偷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