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淡笑着摇了摇头:“袁本初固不足畏也,彼辈兵马胜于我军,可骁锐不如我军,而彼辈粮草多于我军,也不过是给我军送上门来罢了。”
当着曹昂和荀彧二位腹心的面,曹操袒露心迹:“吾所忧者,是自许都以南,颍川、汝南之地,郡县官吏,多是袁氏故吏,而今袁本初大军南下,彼辈恐会生出贰心,在吾同袁绍相持时动摇地方,举兵叛逆,到时候吾腹背受敌,大事去矣。”
袁绍,在董卓诛尽雒阳袁氏一门,又袁术渡河北上没于风暴后,袁绍便是袁氏一门当之无愧的掌门人,而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里遍布天下,尤以颍川、汝南这些豫州郡县为盛,这些地方的官吏、士人多奉袁绍为主。
在如今袁绍举兵十万,虎贲千员,大举南侵的时候,曹操自知颍川、汝南等地的人心必将有所不定,会出现风雨飘摇的情况,而颍川、汝南作为他的后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若是他在前面同袁绍相持,后方的颍川、汝南之地不稳,他岂得长久。
所故,曹操实是忧于腹心之祸,尤其是而今外患滔天的情况下。
荀彧上前一步,他拱手坚定曹操的战心道:“明公且宽心,颍川、汝南之地,虽是多有袁氏的门生故吏,可彼辈可分为三类人。”
“一类是决意趁着明公北上对抗袁本初时举兵叛逆的人,这样的人最少,估摸着就是三五个县会有此等举动;又一类是私下里遣人向袁本初递去归降文书,提前在袁本初面前卖个好,但此辈不会举兵叛逆,只是怀有二心。”
“当然,若是明公局势沮坏,此辈或将举起叛旗,若是明公占优或是与袁本初相持,此辈当观望而已,不敢有什么举动,只待局势明朗才会有所行动……这一类人最多,十中估计有七八。”
“还有一类人。”荀彧缓缓道来:“这类人虽然是袁氏的门生故里,可他们没有依附袁本初的心思,而今即是在明公麾下任职,便对明公报以忠诚,这类人也不多,估计十有其一尔。”
“是故。”荀彧总结道:“明公统大军北上,颍川、汝南等郡或有动乱,但不足以沮坏局势,今可留一员骁将在此,巡视诸县,如此有备则无患也。”
“文若之言,使吾拨云雾而见青天。”曹操感喟了一声道,同时他循着荀彧的建议给出了命令:“今且留曹洪巡视颍川、汝南诸县,以防一二贼子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