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老太爷是个长寿的,三年前才寿终正寝,如今当家的赵老爷今年都六十多,已经是当了曾爷爷的人了。
老太爷曾经官拜三品,后来致仕回乡教书,因为种种原因压制着子孙不让出仕,这也是赵家在清州府地位极高又名声不显的原因之一。
赵家有不许纳妾的规矩,除非男子年过三十正妻依旧没有诞下男丁方可纳妾。
但就算如此,赵家也是人丁兴旺。
老太爷自己就有三子两女五个孩子,弟弟弟媳罹难之后,他又接管了四个侄子。
老太爷教导有方,九个孩子兄谦弟恭很是团结友爱,就是如今大七兄弟也是分产不分家还住在一起。
几个女眷说的苦命的小姑子也是叹气连连,当年大家都不同意小姑子嫁入赵家,但小姑子年纪轻轻却是个古板的。
那时候老太爷才致仕回乡,盛家父子一个见色起意一个想借助赵家的人脉发展事业,一拍即合就设计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
手段低劣老套却管用,就算后来查明真相知道盛家不是良配,觉得被男子抱过便已经失去清白的小姑子依旧坚持要嫁,按她的意思,若不嫁那人她这样的女子就该去死。
在丧女和女儿所嫁非人中,赵家无奈只能选择了前者。
那会儿盛家已经搬到了府城,赵家人想着把嫁妆准备的丰厚一定又有他们看着,小女儿(小妹)日子也不能太差。
结果盛家父子歪点子不少但生意天赋却是一般,在府城没把生意做大却怪赵家不肯出力,又因为得罪了人,在府城待了没两年,盛家就灰溜溜搬回安平城去了。
赵氏是个立不起来的,三年前唯一名声在外的老太爷去了之后,盛家这些短视的更是认定赵家没落再立不起来了,李氏便更是不把她这个婆婆看在眼里了。
派去的嬷嬷也是府里的老人了,因为一时不察被李氏钻了空子害了小姑奶奶,丧事办完她就先一步回来赵府谢罪。
再综合赵家两位爷带回来的消息,女眷们对盛家的印象差到了极点。
赵老夫人也是性情中人,听到小叔子带回来的东西是盛家小姐送的,马上就要叫人扔出去,下人解释说是盛云悠她才把东西收了下来。
老夫人叹了一口气问道:“听说那丫头定了薄家的长孙?”
“是,薄家少爷看着很是看着盛姑娘......”同去的管事事无巨细把所见所闻说了一遍。
赵老夫人点点,“那丫头是个有福的。”
说了几句又问:“她可是有去寻生父生母?”
她也同样是那种农女比孤女好听的想法,想着若那边人品不太差的话,盛云悠理应扶持一把,总得让自己有个来路。
管事摇头,“盛姑娘看着不太管事,都是表少爷在替她张罗。”
赵老夫人闻言叹了一口气,扭头和妯娌道:“靠男人的恩宠能靠多久?希望她比小妹聪明吧。”
若是一个菟丝花,只怕往后的日子还不如小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