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缺乏人才

洪振华不愧是老支书,第一个从震惊中反应过来:

“白会计,从咱们大队账上拿一百块钱,再杀一头……不,杀两头猪,全村吃席,庆祝咱们大队出了一个首都的大学生!”

在很多纯朴的老百姓心目中,能出一个去京城读书的大学生,比过去考中秀才还值得庆贺。

根本就不像几十年后,谁家孩子考上清北,全村人都恨不得骂他八辈祖宗。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并不是大家的素质下滑那么多,而是各自为战导致的恶果。

以前讲究的是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哪个村庄出了一个有本事的人,是真能造福乡里的,而他的乡亲们,也会竭力维护他。

几十年后就不行了,走出去的人,一旦有了出息,恨不得一辈子也不回来,对家乡的穷乡亲更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恨不得彻底断绝关系。

说白了,就是过去的人集体观念比较重,后世的人大都以自我为中心。

过去条件落后,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生存。

既然享受了集体带来的利益,成功后反哺集体很正常。

后世的人大都是单打独斗,没有享受集体带来的好处,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所谓的感恩之心。

李卫民很尴尬:“洪书记,各位,咱们还是别庆祝了,我不打算去京城读书!”

“啥?”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李队长,你……你你……”

你你了半天,谁也没能你出个子丑寅卯。

大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不去京城读书,不是你在领导面前说客气话吗,难道真是这么想的?

“卫民,那你……你不打算上大学了?”

洪振华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李卫民不读书,他感觉可惜,李卫民如果读书,家里这一摊子又怎么办?

经过这段时间,洪振华已经充分做好了让权的心理准备。

通过观察,洪振华发现,李卫民比他更适合当向阳大队的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