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地产新贵

每一个人听到这样的‘合作’,只要是自己拿不出建筑费或不懂地产的,他们都没有道理拒绝这样的合作。

前世这种合作模式,在抗战开始后的沪市租界,是非常流行的。因为当时大量的人跑到租界,房屋非常稀缺,所以这个模式在一年时间便风靡沪市地产界。

而如今,同样是因为‘北伐战争’导致全国的有钱人跑到沪市,同样是需要大量的住宅。

“不错,总之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朱广生满意的说道:“何止是双赢,那些购买你房子的业主也是赢家。行,你给我两天时间筹集下资金,到时候再把那个地皮介绍给我。”

今年初,他在沪南购买一处地皮,以弥补去年卖掉的那幅闸北地皮。

待‘幸福家园’开盘后,他也动了心思,主动找陈光良合作。

结果没想到,陈光良看了那幅地皮后,反而没有看上。

理由很简单,那幅地皮并不在‘越界筑路’的范畴,四周的住宅也没有愚园路优质,陈光良担心砸在手里。

这让朱广生有些懊恼,检讨自己的眼光不好!

“行,那我们就这样说定了!”

“没问题”

接下来,两人一边小酌,一遍聊。

期间,朱广生问道:“这沪南地皮到底有没有投资前景?”

陈光良坦白说道:“再拿两年看看,除非老兄你真的缺钱。”

朱广生笑道:“那倒不是,只是我怀疑自己的眼光而已。不过我交朋友的眼光不错,哈哈!”

两人聊得很尽兴,期间朱广生还谈及陈光良的婚事,打趣要不要做媒。

陈光良笑着摇摇头,他对这个事情不是很急,有些相信缘分。

更何况,要娶就要娶家世好的,填补一下他的社会地位。

当然这样一来,陈光良自身就得晋升快一点。

如果他仅是车行老板,肯定三五年都不会出头,哪怕成为顾竹轩那样的车行老板,那些豪门贵族也未必看得上。

但如果他成为‘地产新贵’,无疑是给身份镀了层金,社会地位不言而喻。

此时的沪市,想成为‘地产大亨’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已经被五大类人瓜分殆尽。

第一类:洋行或洋人。‘蹩脚’沙逊、哈同、雷士德是在近代沪市地产界中最为知名的三位外籍地产商。其中沙逊洋行占沪市超过高层建筑的近三分之一,哈同则占南鲸东路的40%土地和物业,雷士德仅次于沙逊、哈同的地产大亨,不过1926年死后将所有资产全部成立一支‘慈善基金’,并主要用于支持与推进沪市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的发展,其中以仁济医院,雷士德工学院(现东长治路505号)、雷士德医学院(现北平西路1320号)三项最为知名,诸如黄包车夫这样的“弱势群体”也曾受到过该基金会的帮助。

第二类:洋行买办(华人)。如:程谨轩、周莲塘、虞洽卿、贝润生、郑伯昭、陈炳谦、应子云等。他们是近代沪市地产业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财富都在数千万银子之巨。

第三类:大官僚。他们主要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势在寻觅到时机后购置地产,如:晚清时期的李鸿章、盛宣怀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孔祥熙。李和盛的后人,都在沪市坐拥大量的财阀,盛怀宣当年死后,仅一个儿子就分到200万的资产。

第四类:富商家族。这些家族原本在来到沪市前就已经积累有庞大资产,他们的子孙在抵沪后眼见沪上地产业蓬勃兴旺,便开始广置地产以坐收渔翁之利,如:南浔四象,诸如大世界、静安别墅的地皮就曾一度是四象中张家的产业;福州路广西路一带原会乐里等多条弄堂原来曾一度是四象中刘家的产业。

第五类:银行。这个年代银行都有投资地产的情况,以此来进行保值资产。哪怕是后面国民政府不允许银行直接投资地产,这些银行也以信托的方式,换种方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