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最终与陈光良无缘,不过这次也不算收获,他因此结识方椒伯,而且加入‘宁波旅沪同乡会’。
当然,陈光良对《商报》的设备和资源,依旧还觊觎着,因为他认为洪雁宾、黄春荪不会成功的。
正因如此,陈光良只需要静静的等待计划,择机再投资报纸。
6月下旬的一天。
陈光良来到沪南的一块土地上,参加‘同昌车行制造厂’奠基仪式。
作为第二大股东,他最近两个月时间也为这间工厂的筹备,出了很多的主意和精力。
在奠基仪式上,陈光良作为二股东,也邀请了一些自己的朋友前来,包括章其华教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李寿民经理。
“诸老板,听陈老板讲,你们这个项目需要贷款十万大洋,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你这个工厂的优势?”李寿民现场询问道。
一般制造厂都非常赚钱,银行家也非常乐意放款给实业。
诸闻武立即介绍起来,说道:“李经理,我们同昌车行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始终在自行车领域耕耘,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一次我们开设工厂,目标是每个月生产400~500辆自行车,并以自己的品牌‘凤凰’、‘飞轮’两个牌子来推出”
凤凰牌,是陈光良提出来的;
飞轮牌,是诸闻武提出来的;
两个大股东各自提出一个品牌,看看后续那个品牌更畅销。
李寿民听完介绍后,满意的说道:“这样看来,你们算得上华夏第一个自己生产的自行车工厂,虽然很多零件都是进口,你们品牌更像是组装的,但也算很大的进步。”
诸闻武马上说道:“在零部件上,我们也会逐渐生产制造车架、踏脚、车轴等主要部件,及装配整车。”
自行车当中最复杂的生产工艺,一定是链条,这玩意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代表体现,华夏在50年代前基本都不能生产。
所以这部分零件,就只能靠进口。
李寿民点点头,说道:“好,你们工厂获得贷款的几率很大,后续我们可以细聊。”
诸闻武等人大喜,心中也感叹陈光良真的和银行很熟悉。
实际上,若不是有‘三轮黄包车’这个市场需求在,诸闻武等人可能不想贷款。
虽然同昌车行一年打算生产5000~6000辆自行车,但实质上利润也就二十万大洋左右,这种利润都不一定用得上贷款。
但如果考虑到全国主要大城市能推广‘三轮黄包车’,那这个市场一下增大了很多倍。
随着一人一铲土,‘同昌车行制造厂’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年底开始正式投入生产。
在这期间,关于‘三轮黄包车’的研发工作,已经在秘密进行,预计明年中开始推出,年底正式批量生产。
如何将‘三轮黄包车’进行推广,这是陈光良的工作内容。
甚至是‘三轮黄包车’的研发工作,陈光良也亲自参与其中。
其实很简单,陈光良前世又不是没有玩过,这一世更是对黄包车结构非常了解。
总算赶在1928年的上半年,陈光良将20万的资金全部买入地皮,还多花出了1万大洋(借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