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旬,东方报社召开了董事局会议。
陈光良决定将‘董事长’一职让给洪雁宾,自己仅领‘常务董事’,退居二线。
黄春荪依旧担任总经理,负责报社的运营。
另外,陈光良再卖掉6%的股权给杜月笙,价值8万大洋;这样一来,陈光良仅保留50%的股权。
之所以如此做,陈光良自然是打算开始‘避嫌’——将东方报社的管理权,彻底交给黄春荪、张静庐、冯志铭为首的‘专业团队’,他仅享有分红权。
以前,陈光良需要《东方日报》作为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但如今,《东方日报》反而成为他的累赘。
为什么如此说?
以这次‘九一八事件’为例,《申报》可以大肆批评南鲸方面和总司令,以尖锐的批评,收获不少新读者;《新闻报》和《东方日报》也进行了此方面的报道,虽然没有《申报》尖锐,但自然也是批评声为主。
陈光良不能干预,内心也不想干预!
但他又不想卷入这种是是非非里,毕竟他知道历史的走向,也没有想过改变多少。
所以干脆,退居二线算了!
以后的《东方日报》尺度,由张静庐来把握,他是主编,也将受到南鲸方面的重视;《资本》杂志,则由冯志铭来主持。
惹下什么祸,那也是他们被针对,轮不到自己了。
散会后,陈光良指着董事长办公室说道:“这办公室直接让洪先生办公,我没有什么东西留下!”
黄春荪马上说道:“东方报社的写字楼足够大,这间办公室给您留着。”
洪雁宾也说道:“我还是习惯那间办公室呢!”
显然,作为《东方日报》、《资本》的缔造者,大家都知道陈光良在报社800多名职员的重要地位。
陈光良又说道:“那牌子抓紧给换了”
黄春荪回道:“那就换名誉董事长,你觉得如何?”
看着大家期盼的眼神,陈光良犹豫了一下,说道:“行吧”
一下子彻底不管,怕是也不现实,万一内部混乱,岂不是浪费这个产业。
毕竟,陈光良以后还会主持‘《东方日报》总部迁往香港’,将来可能还会重新掌权的。
和大家交流一番,陈光良才离开《东方日报》的写字间,其实大家都在一幢楼,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回到8楼的办公室。
陆元台高兴的走进来,说道:“老板,为你找到一幅合适的银行大厦地皮,在宁波路与江西中路的交叉口,占地面积达1亩8分地(1200平方),现在业主开价40万大洋。”
看着地图上的位置,陈光良认真的考虑起来。
江西中路,是有名的银行街,也是在外滩西侧的第二里面区域,过去便是四川中路,再过去便是黄埔滩路和外滩;知名建筑包括建设银行大楼、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聚兴城银行大楼(现在是美国领事馆暂时用物业)、祥泰银行等。
宁波路,是有名的钱庄街和银行街,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新大楼也在这条街上(今年落成),其余主要是很多钱庄在此,差不多有六十多家,当然很多钱庄只是在‘新式里弄’里面挂个牌子。
地皮稍微小了点,单价25万元每亩不算贵。
有个1800平方米,陈光良真的是毫不犹豫买下。
主要是,他有一点攀比的心理,像是刘鸿生在四川中路建了一幢‘企业大厦’,总投资在上百万的华夏企业银行大楼;再过两三年,杜月笙又在河南中路投资两百万大洋,建立中汇大楼。
开银行,比的是信誉,一座高质量的优质银行大楼,便是妥妥的信誉。
宁波路52号这幅地皮,占地1200平方,投资个七八层的建筑物,预计也就是总投资80万。
最近陈光良赚了不少钱,一时间胃口大了起来。
“老板,那边的地皮好寻是好寻,一年总归有优质的大地皮放出来。只要你愿意等,后面肯定有更大的。”
陈光良马上说道:“就是不能等,替我约业主,就这幅地皮。”
稍微小一点也无妨,毕竟他也没有想将银行发展到何种程度。
但特别是时间,非常的紧张。
这幅地皮拿下来后,包括设计在内,要一年时间竣工。
陈光良开银行的目的,也是方便以后转移资产,等到1937年,将总部转移到香港;等到1941年,将资产存到美国去。
这样一来,他的银行便可以顺利度过那几年时间,前世东亚银行的简东浦,不就是这样操作的么!
决定买地皮后,陈光良也盘算了一下资产。
这幢大厦投资80万~90万,平安银行初始的资金是100万,相当于他得准备190万。
此次他在棉纱期货赚了50万,再加上出售东方报社的8万,加上他原本办银行准备的100,也有160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