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左右,上河村寨子里陆陆续续亮起灯光。

今天是镇上半月一次的大集。

高卿禾还在睡梦中时,家里人已经起来收拾准备。

所有晾干的红薯粉条全部分成十斤一把,用布条系好,装进洗干净的化肥编织袋里。

黄英去年种了两分红薯地,秋收得了一千多斤红薯。

把零头留下自家吃,一千斤红薯做成红薯淀粉。

从年前忙到现在两个多月,晒了210斤红薯粉条。

干粉条体积大,塞了四只编织袋才全部装下。

高卿苗兴致勃勃要担一担,肩膀不会用劲,刚挑起来就嘶嘶吸气。

黄英指点他,调整了一会儿,勉强能担着走。

至于黄英,十八岁那年她就敢跟郑家两个继兄弟去工地上帮人挑砖头偷偷赚零花。

一百斤的担子对她来说轻轻松松。

田老太攒了一筐土鸡蛋,一共四十个。

各个都用干毛巾擦拭干净,小小一颗一手可握,看起来圆咕隆咚。

东西收拾好放在院里,等把早饭做好,家里人才叫高卿禾起床。

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完简便的红薯米粥就出发。

高崇义虽然不下地,但住在乡下这么多年,早就变成半个农村人。

担子他担得比儿子好,父子俩一人负责一担红薯走在前。

黄英提着鸡蛋走在后面,顺手帮丈夫儿子扶一把,省得两人不小心弄坏了她的红薯粉条。

高卿禾便挽着奶奶,睡眼朦胧的跟在后面走。

等到了村口,才发现她们一家来得算晚的了。

早上进城班车就一辆,遇到集市会在镇上拐一道。

为了赶大集,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出动,早晨这趟班车不一定能坐上。

这也是村民们天不亮就起来准备的原因。

要是挤不上班车,走路过去一个小时才能到镇上。

没带货的村民们已经先结伴走了。

留下来的都是向高卿禾家这样,带了东西准备到镇上卖的。

村里人种红薯的多,往年做红薯粉条是惯例。

不过大家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大部分都直接把红薯卖掉。

只少数几个勤快的,或是家里实在穷得厉害的,才有耐心把红薯做成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