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怎讲?”老薛挑眉。
李成指着内圈,“您看这里,还有新鲜泥土,包浆也不够自然,应该是新出土的。”
“好眼力!这扳指确实是我前几天刚买的。”
“李老弟,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张馆长好奇问道。
“仔细看看。”李成捧起那枚扳指,指着内圈。
“老物件经过长期把玩,内圈的泥土痕迹早该磨没了。”
“而且你看这包浆,真品与人体长期接触,会形成浑然天成的包浆,不像这枚还带着生涩感。”
老薛连连点头:“妙啊!我竟没注意这些细节。”
李成见老薛求知若渴的样子,心中一动。
这些老学究不能一味展示,要适时请教,才能赢得尊重。
“薛老板您也是见多识广,不知您是如何判断玉器真伪的?”
老薛见李成如此谦逊,便准备倾囊相授。
“主要看三点:一是沁色,二是包浆,三是雕工。”
他拿过扳指,指着边缘的褐色纹路。
“这沁色是土里渗透的,真品埋藏多年,铁质会渗入玉的纹理。”
“那假的呢?”
“假的用化学药水染色,看着像,其实太均匀,一看就是人工的。”
张馆长插话:“对对对,前两天还见过一件,沁色生硬,明显是新做的。”
“还有雕工。”
老薛指着扳指表面,“你看这些纹路,刀工圆润自然,是老匠人手工雕的,现在机器雕的太规整,显得呆板。”
“确实讲究,那包浆怎么看?”
老薛掏出放大镜,“除了把玩形成,还有一种,你看这层细微光泽,是埋在土里形成的天然包浆。”
“这种包浆和人工打磨的区别在哪?”
“人工的太光滑,像抹了蜡,真品包浆有微小凹凸,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三人围着扳指观察把玩,不时交流心得。
张馆长看着李成专注的样子,暗自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