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丘吉尔:我有一计

对于约翰·弗伦奇来说,除了主动辞去统帅之职,他已别无他选。

与其遭受羞辱,被剥夺军职,不如趁尚存体面时,主动请辞。

更何况,这里是大英帝国,而非那个把文官统治当成笑话的德意志帝国。

当首相下令问责时,又岂是区区一个总司令所能抗拒的?

......

“想要撤换我?哈!下达进攻命令的时候是谁,现在又想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我身上?!”

但不得不说,阿斯奎斯的想法未免太过浅薄。

因为就在约翰·弗伦奇得知他们决定拿自己来当替罪羊的瞬间,这位将军就已经开始暴跳如雷,口中的怒吼几乎要喷出白沫。

“该死!你们以为我会就这么乖乖一个人去死?!”

弗伦奇在军中十分有名,他那暴躁的脾气,还极度记仇的性格不仅在英国军被许多人评价其为“疯子”,甚至在德军和比利时军等协约国的将领间也恶名远扬。

当然,既然伦敦方面已经决定撤换他,他也没有办法拒绝,但要他一个人背负全部罪责,成为伊普尔惨败的唯一责任人,他绝不会答应。

小主,

“......也就是说,伊普尔战役的进攻完全是阿斯奎斯首相和基奇纳战争大臣的强烈要求下进行的?”

“没错。而且从秋天开始,我军就一直面临弹药短缺的问题,阿斯奎斯和基奇纳却始终未能拿出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不知向他们请求弹药增援多少次了!”

“哼......”

“更何况,后来调查发现,就连政府为伊普尔战役提供的炮弹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竟然是劣质品!我们的英国远征军之所以失败,根本就是内阁的无能与不负责任造成的!”

几天后,《泰晤士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对约翰·弗伦奇元帅的独家专访。

文章内容指出,远征军从一开始就因炮弹短缺等问题,根本没有做好进攻准备,却被迫在内阁的强硬命令下发动攻势,而且使用的炮弹中大部分都是劣质品。

当然,整篇采访中,弗伦奇的责任被他自己轻描淡写地带过,反倒是政府的失误被无限放大。但对于此刻的英国民众而言,他们关注的并不是败将的辩解,而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他们的儿子们,在战场上连像样的炮弹都得不到,只因政府的愚蠢命令,便永远倒在了伊普尔。

“我们的士兵竟然连足够的炮弹都没有,根本无法正常作战?!”

“听说伊普尔战场上,发给他们的全是废品!”

“解释清楚,首相阁下!”

原本就因伊普尔战败而怒火中烧的舆论,如今彻底被弗伦奇元帅引爆的“炮弹危机(Shell Crisis)”点燃,炸裂开来。

这可不是西伯利亚的穷国俄罗斯,而是大英帝国!堂堂日不落帝国,竟然连前线的士兵都无法保证基本的炮弹供应,战局因此陷入劣势,世上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英国政坛一片哗然,阿斯奎斯和基奇纳拼命试图平息风波,坚称弗伦奇的指控不过是夸大其词,但这番辩解非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因为英国军队炮弹短缺的事实,连最底层的士兵都知道。

“基奇纳大臣!对于这场弹药危机,您被指责负有重大责任,您对此有何回应?”

“没什么好说的。战争初期因突发情况导致弹药不足,我承认。但在伊普尔战役时,弹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难道你想说本大臣在撒谎?”

“这倒不是......只是......”

基奇纳至少还有“平定马赫迪叛乱的战斗英雄”这层光环,媒体对他还不敢下手太狠,但阿斯奎斯就没这么幸运了。

因为在暗处,早就有许多人盯上了他的首相之位。

“弹药危机是大英帝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我们必须尽快制定新的军需法案,整顿当前松散混乱的军需生产体系,并严格监管!”

大卫·劳合·乔治立刻抓住机会,高调呼吁改革军需生产,并借此暗示自己比阿斯奎斯更有能力,顺带对首相发起了委婉但犀利的进攻。

“保守党绝不会对这次事件坐视不管!我们的勇士们因政府的无能而白白牺牲,阿斯奎斯首相必须为此承担责任!”

与此同时,安德鲁·博纳·劳和保守党也趁势落井下石,痛批阿斯奎斯。

他们清楚,无论最后能否成功推翻政府,至少也能趁机逼宫,争取组建联合政府的机会。无论哪种情况,保守党都不会吃亏。

“可恶!这帮家伙全都在等着置我于死地!”

“基奇纳大臣的威望尚且能暂时镇住媒体,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哈......所以你想说什么,温斯顿?”

“我们必须扭转局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场胜利来掩盖这次失败。”

“该死的!伊普尔战役就是因为这么想才惨败的!更何况,现在的陆军已经千疮百孔,根本没有余力再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