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次又有东虏入寇的消息,许多农户甚至放弃了春耕,直接领了救济粮就南下。
从四月初开始,京畿南部数十府县再次骚动起来,比上次规模更大的士绅农户携家带口南下,有的投奔亲友,有的在合作社安排下到江南讨生活。
陈吉发有意安排了一批人前往胶州,将浮山所附近的营垒和各种工业设施都规划起来。
这番动作,自然惊动了京城的各位大佬。
上次,陈吉发暗中散播谣言,许多人并未注意到他的存在,但这一次,不仅是他的行动更加大胆,而且,合作社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朝廷自然更快掌握了这些异动。
保定、真定、河间、济南等府县接连上奏,言有民间社团鼓噪百姓,聚众南迁,地方不能拦阻,如今已成势头,恐新生民变。
崇祯皇帝在御书房大发雷霆,召见首辅刘宇亮和兵部尚书、阁臣杨嗣昌商议对策。
刘宇亮是个锯嘴葫芦,不发一言,杨嗣昌见躲不过,硬着头皮接话:
“如今陕寇未除,京畿再生变故定然不妥。会社搅乱民间,无非为了蛊惑百姓获利。为今之计,当下令各府县戒严,各关隘严查路引,不得放任迁徙。”
“奏报中有称,南下乱民中有闹事者,强行戒严,万一引发民变又该如何?”
“两害相权取其轻。京畿重地,若是任由士绅百姓逃离,钱粮无所出,如何养京营兵马?”
崇祯皇帝咬牙切齿,却下不定决心。
毕竟,此时若是下令戒严,必然会有很多百姓滞留京畿,一旦真的有东虏入寇,到时候全部责任都会由皇帝来背。
“让各府县尽量阻拦,若是民众怨气很大,要注意方法,不得激起民变。”
“此事易了,圣上如何处置那个会社?”
“再去彻查。特别是那个会社首领陈吉发,先抓回来,停职待审。”
崇祯的这个决策,本也没有太大问题。
历史上,他就是这么弄垮复社的,那篇着名的《五人墓碑记》,写的就是缇骑出京,捉拿复社首脑的景象。
不过,轮到合作社的事情,杨嗣昌看了一眼老僧入定的刘宇亮,心中犯了嘀咕。
上次胶州那事情,皇上不知道自己犯了错,他可是清楚的。
那陈吉发与复社的书生不同,他本身是个进士,有社会地位,又带着一帮人做实业,手中有钱、有人,同宦官和锦衣卫还有私交。
这种人物,同两广的那个郑芝龙有些相似,都是地头蛇,实权派,可不是复社那些耍嘴皮子的书生,轻易不能动的。
若是贸然下令捉拿,别说带回北京了,恐怕是人都找不到,直接就会起事。
到时候河北、山东闹起来,那还得了?
不过,皇上正在气头上,还是先应付过去。
“微臣遵旨。不过圣上既要停职彻查,不如让锦衣卫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