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多点布局

明末争雄 如梦观影 1771 字 16天前

徐成洛瞧着李六的那满脸谄媚的样子,心中不爽。

“你小子!行吧,某先走一步。”

李六瞧着徐成洛走远,才急匆匆往学会值房里去。

他有个特别的好消息要告诉宋彩蝶,迫不及待。

陈吉发没料到陶樱嫁过来之后,与徐成洛会是这种如同客卿的夫妻模式,徐成洛自己求来的婚事,自然也不会找他诉苦。

金口的船队已经开始运作,将苏家湾的各种产品运往江陵、九江、南京等城市销售,本月刚从九江返回一批,效果还不错。

农会和商会开始在汉阳布局,不仅有汉口镇周边的村湾,而且借着与陶家的关系,开始在靠近汉川的地方发展农会,拉拢当地地主加入合作社。

这两年朝廷连续增税,不仅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也损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在陈吉发的联合经营、共担税收、红利分成的合作框架下,很快笼络了一批不太擅长经营的地主,扩大了地盘。

陶昌明原本就是做包税的,陈吉发干脆与他谈判,让他做嵩阳镇分会的会长,合作社的事务都由苏家湾派人去做,但包税这件事由他出面来谈。

双方算了账,按照发展规划,明年底之前如果能将嵩阳镇周围的村湾全部纳入合作社联合经营的范围,陶昌明手中的包税额度将会达到一万五千两以上,远超他此前单纯依靠嵩阳镇富户和自家佃农的九千五百两。而合作社将获得嵩阳镇及周边村湾将近六万多的人口基础,为汉口镇的商业开发提供后援。

这件事也得到了袁焻的支持,他分管钱粮,合作社的扩张有利于钱粮征收,而且,他对“引流入哨”工作也很上心。

陈吉发专门邀请他到江夏参观了引流入哨的全部流程,又带他拜访了武昌知府邓来鸾,细细讲清楚了土地、人口、财政如何配套政策,袁焻听得十分感兴趣,回去以后就在汉阳府北面开始试点,陈吉发这个时候自然要支援人力物力,汉阳城附近日益严重的流民问题于是得到了缓解。

等忙完这些事情,陈吉发收到了两封北面来的信。

其中一封是蒙古商人寄来的。

署名是个陌生的蒙古名字,他不认识,自称是阿喇克绰特部的格日勒济浓的奴才,代济浓向他问好,感谢送归淑济格格,作为谢礼,卖给他五十匹好马,如今已经通过北京的联络人接洽,过些时日就会运抵江夏。另外,这位商人委婉提出,能否帮助阿喇克绰特部弄到足够的铁器和粮食,大同镇附近并不安全,时常有敌对蒙古部落骚扰,今秋后金马队还是袭扰了大同镇,但由于陈吉发烧了行营粮草,他们并未像历史上那般深入,只抢了几个边塞堡垒就撤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吉发认为这件事可以考虑,范永斗他们通过走私支援后金,他凭什么不能通过走私支援后金的敌对蒙古部落?即便烂泥扶不上墙,多少也能恶心对手,争取些时间。

而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想到这里,陈吉发拟了个条子,让曹氏转交马千里留在工业园的那个小铁器厂,让他们打造几件适合蒙古人的装备样品来。如今,那里已经成了陈吉发的秘密研究基地,里面的产品基本不对外,都是些黑科技狠活,甚至连直流发电机都有样品。

当然,从实验室样品到大规模应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点陈吉发非常清楚,也没想过一蹴而就,只是拼命向那个方向去努力。

第二封信有些尴尬,是京城怡红楼的谢桃夭姑娘写来的。

姑娘在信里说,上次他写的曲子又火了,于是央求他的好朋友,如今的工部郎中周之茂给了地址,又花了银子请镖局稍信给他,向他道声感谢,同时,表达思念仰慕之情。

这次,倒是没有再问他要曲子。

陈吉发想了想,展开信纸给她回信。先是从系统中随手找了一支后世流行的曲子写上,封好,准备寄回去,又拿起谢桃夭的来信,用炭笔在背面写了些想法,觉得可以通过这些歌姬的演唱来宣传新思想、新理念,然后把这封信夹在给学会的文件里面,统一交给宋彩蝶处理。

陈吉发正在处理这些杂事,突然听见门口传来嘈杂,抬头,就看见金口姚千户的儿子姚泽孝急急忙忙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