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召见的大臣们伏在地上,声音发抖:"皇上明鉴,林县确实偶有旱情,但绝无如此严重..."
"够了!"乾隆猛地站起身,"朕要亲自去林县看看!"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连忙劝道:"皇上三思啊,这路途遥远..."
"朕意已决!"乾隆的目光扫过跪了一地的大臣,"你们不是都说林县太平无事吗?那朕就去看看,到底是这本册子在说谎,还是你们在欺君!"
道光年间,据记载道光14至17年(1834-3837)大旱,人相食,此时道光在忙啥呢,在忙三月去明陵奠酒,以及洋人和鸦片的事...
【元朝时,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朝时,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这只是他们个人清廉,同情百姓疾苦而组织修建的,工程规模小,与红旗渠有天壤之别,只能在局部乡村解民难于一时,而不能根本上改变林县人民的生存状态。】
天幕下,元朝的潞安巡抚李汉卿和明朝的林县知县谢思聪同时看到了这一幕,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名留青史而高兴,虽在不同时空,但他们却动作默契的看向了自己组织的水利工程,喉咙哽咽,哀叹道:“这还小吗,可要怎么才样才能一劳永逸啊”。
他们哀叹着当地命运的不公,“当地北面唯一的大河,位置居然比林县还低,命啊”。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自1957年起,林县先后建成长弓水库、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9年林县再遇干旱,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
【早在1958年11月,教员的专列开到新乡火车站,并与地、县委的同志展开座谈,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出席其中。后来在1959年10月,林县县委召开会议,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那就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林县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