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血战湘江,预告

因为之前一直漏掉消息,经过系统的提醒,陈勇终于关注到了这个问题,解释道:“这就要提到另一个事了,当时我们是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服从国际上的指示。李德作为国际的代表,其地位和决策被认为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而博古等人的盲目信任,导致他们对李德的错误指挥缺乏有效的质疑和反对”。

“我们自己的组织在成立初期有个说法叫“南陈北李”,这个故事主视角是两位国人。但党与国际的关系从一开始就非常紧密,甚至可以说组织的成立本身就是在国际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

“国际(第三国际)成立于1919年,目的是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支持各国的共产党发展。当时国际上认为,中国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际方面积极帮助我们革命和发展”。

“1920年,国际上派代表维经斯基来华与陈、李等人接触,并帮助筹建组织。国际上提供了资金、理论指导和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而在早期领导人中,如陈、李等人虽然在国内有较高的威望,但在主义的理论方面和革命经验上仍依赖国际方面的指导”。

“所以,基于这些因素,虽然陈、李是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但国际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对我们的组织成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国际上对国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和果党合作和大革命时期”。

“而根据国际方面的章程,各国的组织同国际方面是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各国的党都是国际方面的支部,支部必须服从国际方面的领导和指示。我们的组织在成立时即接受了这一原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这种隶属关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国际方面的指示经常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导致我们在革命策略上出现失误。例如,大革命时期的两党合作策略和后来的各种的冒险主义,都与国际方面的错误指示密切相关。直到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成熟,才最终摆脱了国际的影响,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

天幕下,明朝,永乐年间的朱棣迫不及待的问道:“那后期这两人怎么没出来,再怎么说在国内也是有威望的啊”。

陈勇:“一位在1927年因为各种因素卸职退出了组织,李则是在1927年被北洋军阀残忍杀害”。

“那,那教员呢”。

陈勇叹了口气,说道:“这里就不得不再拓展一下之前看到关于古田的电影”。

陈勇翻了翻资料,说道:“古田的那场会议于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当时是确立了教员在第四军的领导地位”。

“而接下来看的电影血战湘江发生于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此时李德和博古已经掌握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是整个组织的最高层了”。

陈勇:“虽然教员是组织的早期创建者以及这支军队的缔造者,但一直受到排挤,尤其是国际方面重用他们自己人,在教员等人被排挤出领导层后,博古和李德成为军队的实际掌权者。他们推行冒险路线,试图通过正规战和阵地战对抗敌军,但这与我军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总结就是,李德和博古之所以担任高层,主要是因为国际方面的支持、博古对李德的依赖以及当时党内斗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