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欲将大汉军队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精锐汉军,由南北军、飞熊军等构成,哪怕是和平时代,也要保证武器装备和人员配给,精锐汉军只接受朕圣旨调动,未得王诏,不得私自离开驻地。”
精锐汉军的调动权,可以根据他的意志,下放到尚书台或者丞相手中,授权他们拟诏调兵。
当然,剥夺人家起草诏书的权利,就可以随时收回权利。
为了避免精锐汉军生乱,还需要加上虎符、每隔几年调换将领等诸多保险。
最后就是精锐汉军需要有遏制手段,试想最极端的情况,比如天子被困于深宫,各军皆反,朝廷该如何应对?
那就轮到第二个部分登场了。
“其二,各州地方军整编,与南北军相同,一营三千人,则一校尉统领,司马、长史等辅佐,州兵至多五营,有都督统领,战事御敌,闲时治安、耕种、收获,地方军驻守城外,平常时间不得扰民,地方军调动权由太尉及朝廷负责。”
都督掌州兵,需要人制约。
州牧正合适。
“地方军粮草由州牧供给,州牧对消耗、拨付的粮草需向朝廷做详细禀告。”
州牧并无兵权,只负责处理州郡政事、民生之类的,如果都督为祸一方,州牧可拒绝供给粮草,使其断粮。
都督要是急眼了想进城,州牧关起大门,号召乡里及衙役守城,虽说不一定能守住,但不至于半个月就丢了全州几十个县吧?
只要朝廷反应过来,调其他州郡的兵,或者精锐前去镇压,战事可轻松平息。
当然,州牧同样需要制约。
那就该刺史登场了。
常理来说,刺史和州牧平级,想让刺史制约州牧很难。
难,说明朝廷不舍得放权。
如果能保护好刺史,人家弹劾一个你查一个,哪怕弹劾错了,也不要惩戒太凶,一定能起到作用。
“御史大夫及御史台,给朕拿出魄力,好好的给天下刺史撑腰,弹劾一个,派一波巡察御史下去,杜绝任何人为祸一方。”
陶谦眼睛那叫一个亮。
御史大夫的职位尤其尴尬,从三公慢慢沦为九卿,甚至在九卿中都没什么话语权。
现在看来,御史台在他的手上,或许能与尚书台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