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没处说理去,但是同事之间,不讲理的也不在少数。
关羽亲自带兵大败曹仁,得了襄阳。随军司马王甫提醒关羽,别被东吴偷袭荆州,关羽说他已经任命潘浚守荆州。王甫劝诫潘浚多忌而好利,不可信,但是这时候关羽犯了刚愎自用的毛病,不愿别人质疑他的决定,不肯换掉潘浚,为将来失荆州埋下了祸根。
此时关羽士气正盛,围攻樊城,抗击于禁、庞德,被庞德一箭射中左臂,但这还算小事,战场上受伤在所难免。关键是曹军起了内讧,于禁嫉妒庞德功劳,有心暗算庞德,局势十分有利于关羽。
关羽利用八月骤雨,水淹樊城,擒于禁,杀庞德,更是威震天下,志得意满。
岂料盛极而衰,曹仁射中关羽右臂,是毒箭,毒已入骨,要不是华佗及时来救,早就一命呜呼了,这就是名动青史的“刮骨疗毒”,是关羽一生中的鼎盛时期。
具体华佗如何医治我就不赘述了,各类史书已经长篇累牍地描述过了,我只说说关羽这时候的问题:
第一,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知道急流勇退,及时收手。
关羽左臂和右臂都被箭射中,右臂还中毒了,如何能拿得起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这时候他如果向刘备提出去养伤,换人来打仗,说不定就能避开以后的祸事,最终能颐养天年。
第二,傲气太过,得罪了很多人而不自知,而且不肯合纵连横,只是孤军奋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此时用在关羽身上,确实不过分,他是从来没把诸葛亮的“联合东吴抵抗曹操”放在眼里。
曹操又派徐晃抵挡关羽,并暗中勾结孙权,让孙权派陆逊抄关羽后路。
当时陆逊试探关羽,前来拜访,但是关羽看陆逊太年轻,才三十多岁,又犯了轻敌的毛病。
吕蒙趁机起兵,夜袭荆州,潘浚投降东吴,东吴拿下了关羽一家老小。
虽说这时候关羽还不知情,但若是他及时向刘备和诸葛亮求助,事情还不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他太自负了,懒得通报,此时的局势连诸葛亮都蒙在鼓里。
孙权这时候充分显示出了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当机立断,招降傅士仁和糜芳。按理说糜芳跟我们风风雨雨了几十年了,最不应该反水,但是前些天关羽打了他四十大板,他怨恨关羽。关羽恐怕做梦都想不到,就因为这么一点儿小事,糜芳都能背刺他。
糜芳在投降东吴后,一生未回蜀国。他在东吴担任将军之职,参与了东吴的南征北战,但还是受到了东吴一些人的白眼。他的背叛也让他哥哥糜竺在公元221年羞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