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和三公,与寻常官员的不同在于,拥有开府之权,可以按照规制配置属官和幕僚。
在司空府和大将军府录职之人,才是真正掌握实权之人。
张尘自受封大将军以来,先是率军征讨董卓,回朝之后,又忙于平原之事,以及后来援救北海,一直还未腾出空来,将手下人的官职好好梳理一番。
众位僚属尽心竭力,才有了冀州今日的气象,对于有功之臣,张尘自然也不吝封赏。
按照朝廷体制,大将军府下,设有长史、司马、主簿各一人,从事中郎两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三十一人。
长史、主簿乃文职,主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诸如处理文书、管理府内事务、协调各部工作等,以确保将军府的正常运转。
司马为武职,主兵事,协理军中诸事,多为武将担任。
从事中郎则为随军参谋,负责参议军事。
其余掾属、令史依其曹属不同,各有分工,各司其事。
张尘于是委任麾下众人,以沮授为大将军府长史,董昭为主簿,麴义为司马,田豫、杨修为从事中郎。在从事中郎之上,另专设军师祭酒一人,仍由郭嘉担任,总揽军中机要。
由于张尘身兼大将军和司空两项要职,也便无需开设两府,司空府诸事,统归大将军府一并管理。但司空府下辖官吏以及曹属,则是依旧保留。
于是,张尘便以田丰为司空府长史,华歆为司空仓曹掾,又晋方平、蒋奇为典农中郎将,一并催督钱粮事宜。
至于武官,高顺、赵云、张合、徐晃皆为将军,颜良、文丑、高览、太史慈等皆为校尉,典韦、周平皆为都尉,其余将士,各有封赏。
这些将军、校尉之职,可并非之前的一应杂号,而是真正有兵权在握的。
自此,大将军府终于开始正常运转,成为朝廷政权的核心。
而三公之中,除却司空之外,司徒王允掌管朝廷财权,然董卓当初早已搬空洛阳,如今的国库,也只是冀州的府库而已,司徒一职可谓形同虚设。
至于太尉,本就是有职无权的虚衔而已。
如今,朝廷大小事务,几乎全由张尘一人做主。举凡大事,一律先呈大将军府,再禀天子。
不觉已经过了多日,并州方面也终于传来消息。
果然一切皆如张尘计划那般,细作暗中在韩馥发往匈奴的粮草之中混入大量军械,粮草行至雁门,雁门太守郭缊例行查验,登时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