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配子月念七日(暗流涌动)

可这才过了几天?不过三两日功夫。眼前,只剩下焦黑的梁木,散乱的砖瓦,空气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烟尘与焦糊味。

昔日同僚的身影,连同那份井然秩序,都已化为乌有。

李稷胸口微微一滞,随即又被他强压下去。他目光扫过这片废墟,没有多余的感伤,眼下不是追忆过去的时候。

找不到珩雁,此地已无逗留的必要。他辨明方向,不再迟疑,迈开脚步,朝着麟台后的方向摸去。

…………

巡疗司麟台后的厢房里,澹烟正心乱如麻,坊间外传来极其轻微的、如同老鼠啃噬木头的“窸窣”声,三长两短,极有规律。

这是裴煊内部约定的紧急联络暗号!澹烟心中一动,屏住呼吸,侧耳倾听。

片刻后,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几乎是贴着墙壁的缝隙传来:“是我,李稷。”

澹烟的心稍微安定了些,她压低声音回应:“你怎么回来了!”

“情况紧急,长话短说。”李稷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我需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

“裴煊落在了济善道手里,具体地点不明。我已经动用了麟台在城中所有的暗子,全力搜寻。重点是排查各坊,尤其是那些偏僻的道观、废弃的宅院,留意任何不寻常的动静。”

“有线索吗?”李稷急切地问。

“暂时还没有。”澹烟顿了顿,“不过,我让谍子加大了对‘瞽目人’的搜查力度,或许能从这条线找到突破口。”

李稷皱起了眉。瞽目人?这确实是裴煊之前反复提及的一个疑点。

“好,让他们务必小心,济善道的人心狠手辣,而且城里到处是郭凯的眼线。”

“放心,不良人的谍子都懂规矩。”澹烟的声音里透着一股沉稳,“你自己也要多加小心。郭凯已经下了格杀令,三大内卫和京兆府的人像疯狗一样在找你。延寿坊这边暂时还算安全,但不是长久之计。我会尽快想办法跟你汇合。”

“我不能走。”李稷语气坚定,“裴煊还在他们手里,我必须留下来救他。”

澹烟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衡量着什么。“……我明白。但你活着,才有机会救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会尽力打探裴煊的下落,一有消息,立刻通知你。在此之前,你务必隐藏好自己,不要冲动行事。”

“我知道分寸。”李稷应道。

“还有一件事,”澹烟的声音又压低了几分,“坊间有传闻,说济善道与梁王府过从甚密,但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梁王野心勃勃,所图甚大,济善道这把刀,他未必不会用。”

李稷的心沉了下去。如果梁王真的深度介入,那事情就更加棘手了。梁王党羽遍布朝野,势力远非郭凯可比。“我会留意的。”

“保重。”澹烟留下这两个字,只听墙外细碎的脚步声便迅速远去。

李稷重新蜷缩回草庐深处,脑子里飞快地运转着。

澹烟带来的消息,既有坏消息,也有了一丝希望。至少,麟台安插在不良人内的谍子已经全面启动,正在全力搜寻裴煊的下落。而“瞽目人”这条线索,或许真的能成为破局的关键。

与此同时,长安城的各个坊市,尤其是那些龙蛇混杂、治安混乱的区域,一场无声的搜查正在悄然进行。

许多平日里毫不起眼的货郎、更夫、甚至是街边的混混,都像是被无形的丝线牵引着,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角落,特别留意着那些拄着竹杖、双目紧闭或蒙着黑布的瞽目人。

在平康坊的一条窄巷口,两个穿着短褐、看似寻常游荡的不良人暗子,正警惕地观察着来往行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一个拄着盲杖、衣衫褴褛的老乞丐颤巍巍地走过,他们交换了一个眼神,其中一人不动声色地跟了上去,另一人则继续留在原地。

就在这时,巷子另一头,一个身着崭新工部虞候官服的年轻官员,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缓步走了过来。

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嘴角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明亮而锐利,扫视着周围的环境,似乎在巡查公务。

留在原地的那个不良人暗子,目光不经意地掠过这位官员。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年轻官员的面容有几分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他穿着官服,气度不凡,身边又跟着随从,怎么看都不像是需要留意的人物。暗子皱了皱眉,很快将注意力重新投向了街面上的可疑目标。

这位新上任的工部虞候,正是那个在地窖里折磨裴煊的李茂。或者说,是曾经的安吉。此刻的他,哪里还有半分当初在平康坊的盲态?

他的眼睛恢复了光明,闪烁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精明和野心。

他甚至没有多看那两个不良人一眼,仿佛他们只是路边的两块石头。他昂首挺胸,从他们身前从容走过,官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而笃定的声响。

他知道这些不良人在找什么。他们在找“瞽目人”,在找济善道的蛛丝马迹。可他们永远也想不到,他们要找的“鬼”,不仅早已脱去了伪装,甚至还穿上了官袍,堂而皇之地行走在阳光之下。

李茂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游戏,才刚刚开始。他很期待,当长安被彻底颠覆,当那些自以为是的正义之士发现自己一直被玩弄于股掌之上时,会是怎样精彩的表情。尤其是李稷,还有那个不知死活的裴煊。

长安城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各方势力都在落子,杀机四伏。

而李稷,这颗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棋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